首頁 足跡 里山桂林 竹編耆老「許在」

2021.11.25

竹編耆老「許在」

竹編耆老「許在」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人無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許氏父子  ——見證歷史

許氏家族曾是早年桂林的開墾先鋒,從石椎尾、苦苓腳再到蟾蜍嶺,第二代許煌排行四兄弟中的老二,可說是村里少數耆老之一,見證過桂林產業的變遷,目前雖然重聽,耕作仍不輟,還保留一身竹編的好手藝。

 

 

辛勞造紙歲月  抽空習得竹編手藝

許煌曾經歷日治時期,說到那段艱辛歲月,馬上淘淘不絕「我在石椎尾出生,2歲時才搬來蟾蜍嶺,因為日本人放火燒掉石椎尾的房子才搬家,我被日本人管了15年,他們以前非常惡劣,抓你的豬雞去殺,有些人說被日本人管比較好真的是不知死活,打人跟打狗一樣。」

 


早期的許家以務農及造紙維生,種植過稻米、咖啡、柑橘、竹筍等作物,許煌也曾做紙多年,他回憶造紙很辛勞,工資其實不算多「我24歲開始做紙,以前這裡都是桂竹林,竹子要分兩次砍,一個人要擔60、70斤,甚至百來斤才夠,而且爬上爬下,那時候也有請人擔,只穿著草鞋,沒有戴手套,手都是破洞,砍下後再分成堆,灑石灰堆疊上去,有時候浸泡需要半年以上。」阿公邊說邊比劃手指「以前沒電燈要舉火把,晚上做到11、12點,早上5點起床,需要輪班顧,女性幫忙牽紙,也都沒得睡,紙疊一疊後,就一綑一捆擔去梅山賣,要走1、2個小時,不像現在有車子載。」

 


他表示「民國48年後,紙張都改機器生產,沒再做手工了,於是就改種水稻,一年收成一次,有時暖冬缺水,要看天吃飯,若8月初8沒下雨,年尾就會沒什麼雨。」不僅深諳看天氣的秘訣,許煌還利用閒暇向父親學習竹編技術,製作畚箕和米籃,他往往看個兩遍就學會,不論粗糙或細緻的竹編都難不倒他。

 


回溯許家歷史,就像翻開台灣早年生活史一般,而來到好時節博物館,更是讓往事彷彿歷歷在目。許煌的兒子許在工作之餘,為保存歷史記憶,30多年前開始收藏台灣樸實文物,不斷累積舊時回憶,在自家舊宅內外佈置供人參訪,名為「好時節博物館」,正如詩偈所言「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人無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圖片名稱

 

成立好時節博物館  只為重視文化根基

許在表示好時節專門收集回憶,他強調不因金錢價值而收藏,而是為背後所代表的生活背景和使用性而收藏,他分享「這裡有一頂竹轎子,我們這裡80幾歲的人都坐過,生病時可以坐,嫁娶也可以,還有一個菜籃子,清朝之前沒有布袋,是用稻草編成籃子,裝番薯等等,直到日本人來台後才開始用布袋,我收集的東西歷史都不算久,是屬於比較有感情或感覺的物品,不像故宮看的都幾千幾百年,離我們很遙遠,也用不到。」此外,館內還隨意陳列許多小物件,包含黑松汽水招牌、大同寶寶、金門酒瓶、早年燈泡、印章、唱片、碗盤等等,收藏品可說是數不勝數。

 


他接著說明「會想成立好時節博物館,是因為一個國家的根在文化,沒有文化就像沒有根,而百姓所用的東西就是它的根,無論是石頭、紙張、竹編、草編、銅器、陶器,都是民間經常要使用的東西,我對這個很重視,有文化有故事有歷史,我就會保存,想讓人知道以前的人是用什麼東西生活,歷史是怎麼來的,看著古物就知道歷史有何不同,像甕類,都是用手製成,再慢慢上釉,不過有分官窯和民窯,官窯叫良窯,民窯叫蛇窯,有其分別,官窯裡面有蓋章,有些人會認為這些重得要命,看起來也沒什麼,但這都是一種歷史、紀念和藝術,代表生活方式,像我爸的車輪我也都留下來,我稱它『民藝古董』。」

 

圖片名稱


許在從14歲就喜歡種植花草,後來更開始欣賞奇木奇石的藝術之美「一個石頭形成都是幾億年,經過火山爆發、火漿硬化到大海凝固,都是有歷史的。」對於博物館後續的規劃,他表示「只要我還活著就希望這些古物能保存下去,不在後就隨我兒子處裡,看是交給政府管理或怎樣,以前社區發展協會有3個解說員,最多曾同時接待6台遊覽車,推動農村再生的時候還去上課,全村共有20幾個人去上課,連理事長也很用心,努力申請要在桂林村蓋一間博物館。」雖然計劃最後落空,加上缺少推廣遊客銳減,他一派隨緣,只是這些年收集的古物越來越多,幾乎已無處可擺了。

 


非常愛護家鄉的許在,除了努力收集保存村落的古物,20幾年來,更響應慈濟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利用家中閒置空間設立資源回收站,堅持每週日整理回收資源,載去梅山進行分類再利用,將垃圾變黃金,努力落實社區環保。

 


他進而表示「桂林人情味好、水質好、空氣好、山色風景好、動植物生態好、夏天涼冷好、冷泉spa好、夜景好、開車不會塞車好、好時節博物館觀賞古物好、無噪音好、交通四通八達好、蔬菜水果有機好…」,總是忍不住分享最愛居住地的無數美好,也歡迎大家常到桂林村走踏。

 

圖片名稱


 

分享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