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SEE Learning SEE Learning Taiwan 觀察 SEE Learning 之於台灣

2022.12.09

SEE Learning 之於台灣

SEE Learning 之於台灣

2020年因為參與雲林古坑國際心靈生態村推動,接觸到Emory大學受到達賴喇嘛尊者啟發、繼而開發的「SEE Learning 社會、情緒及倫理學習」這項國際教育計劃,利仁的教師志工團隊們便開始投入學習、翻譯及培訓工作,2022年與埃默里大學正式簽訂備忘錄,成為SEE Learning在台灣唯一的分支機構。

|為什麼是利仁教育基金會 X SEE Learning?

利仁教育基金會,位於台灣中部以農產業為主的雲林縣,是促成雲林華德福實驗教育的第一位推手。

2010年,利仁勸請雲林縣政府推動華德福教育,力邀注重孩子適性特質的華德福教育團隊,以及生機互動農業團隊來到雲林。隨後10年內,利仁教育基金會甘銘源董事長與李綠枝執行長從打造親、師、生交流的校園環境開始,逐步為台灣的環境永續投入更多關注,包括種樹、社區營造、農產業與文化再生計劃、食農教育推廣。從關注環境到關懐人的需求,始終不離開對教育的熱忱。

2020年,因為參與雲林古坑國際心靈生態村推動,利仁接觸了美國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受到達賴喇嘛尊者啟發、繼而開發的「社會、情緒及倫理學習」國際教育計劃 (Social, Emotional and Ethical Learning, SEE Learning)。2022年,利仁教育基金會即正式與埃默里大學簽訂備忘錄,成為SEE Learning 教育計劃在台灣的唯一分支機構,成為全球推動此教育大計的夥伴,共同為下一代培養內心的平和而努力。

2022年,堪稱SEE Learning Taiwan 元年。圖片名稱

 

|理論與教案兼備的SEE Learning|

SEE Learning ,是建立在社會、情緒、倫理學習和全人教育的基礎上發展的教育計劃。它有一套系統化的理論架構,同時已設計出可實施的教案,可以直接讓k-12 年級的學生受惠。

而且SEE Learning內涵因應社會變化,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社會與情緒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EL)十大原則基礎之上,又添加了:慈悲心和道德辨別力,注意力的培養,全面關注倫理,結合創傷知情的關愛,相互依存覺知的增強等元素。 

以「EQ 之父」聞名的美國心理學家、暢銷作家,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認為SEE Learning 是SEL 2.0 版。高曼與管理大師彼得·聖吉(Peter Senge )在共同著作《未來教育新焦點:專注自己 關懷他人 理解世界》(The Triple Focus: A New Approach to Education)書中呼籲:教育是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運用慈悲和磨練注意力,一方面能夠開啟學生向外的注意力,了解大大小小的系統如何建立在相互依存的網絡上。

高曼並肯定:SEE Learning 所提供的體驗活動,是一套很棒的工具,能培養學生的慈悲、注意力與系統化思考的能力,讓孩子有更周全的準備面對未來。圖片名稱

 

|SEE Learning啟動,世界教育者一起來|

2019年4月5日,SEE Learning 全球啟動典禮在印度新德里舉行。這套課程的設計,來自許多發展心理學家、教育學家、科學家等國際顧問群的努力,希望這項計畫 能夠以各種語言,在各個國家、各個文化下全球運用。

這套教案從2017年到2019年先廣泛地在印度、美國及歐洲國家提供教師使用。經過合作學校、研究團隊與教育團隊的使用回饋及修正,終於在2019年向全球正式推廣。

關於這場全球啟動典禮,2021年7月,在台灣舉辦的SEE Learning 線上入門工作坊中,來自香港的Shubha老師分享:2019 年4月5號的當天,她也受邀至印度的啟動典禮。達賴喇嘛尊者在現場說:「我只有兩隻手,但我希望在場的所有與會朋友們都可以一起協助,把這套教材送到全世界每個角落的孩子們手上。」

如今,這份傳播力很快地傳遞到台灣了。

 

|與廣義的教育者攜手|

在台灣的推動,利仁教育基金會從教育者的培訓開始。

誰是教育者呢?我們每天都會面對學生的人際互動、社交、情緒問題,而在家庭中、職場上,何嘗不是呢? 教育者不一定是諮商輔導員,它可以是學校教師、行政人員、家長,或任何想要幫助孩子探索情緒與人際關係需求的大人。

SEE Learning教案所定義的使用者,已經走出校園的侷限,適用於各個階層。
 

 

|2021 SEE Learning 暑期線上工作坊|

2021年暑假,在疫情籠罩全球的時刻,我們成功地邀請埃默里大學「冥想科學和慈悲倫理中心」(Center for Contemplative Science and Compassion-Based Ethics, CCSCBE)(SEE Learning主要推動單位),為台灣的教育者辦理兩梯次線上工作坊。主題為「疫情時代的心靈免疫力‧安住當下培養復原力」。

來自香港、日本、新加坡與台灣等五位講師,帶領兩百多位教育工作者,涵蓋幼兒到成人教育教師,齊聚一堂。共同品嚐SEE Learning 對我們安定身心、促進健康、提高幸福感的輸氧體驗。

這是一場特別關注你、我、身心保健的工作坊,SEE Learning尤其 開啟我們對身體素養的探索。尤其,這幾年台灣的老師在數位、素養的指標要求下,早已疲累不堪,但多數人對身體所發出的警訊卻如此陌生,這是工作坊中得到最多共鳴的發現。

當然我們也反思:仁慈、關懷、慈悲、同理、自我調節、體察共同人性與他人連結的能力等等,幾乎在現階段的教育系統中被忽略。SEE Learning 補足這一塊的缺憾,因此這項計畫甫問世,已經快速抓住老師們的注意。
兩梯工作坊的確引出迴響,一股探索與反思的驅動力,又再次帶來一場一場在校園的微體驗。

 

|SEE Learning 微體驗,心智科學的教育模式|

雲林縣古坑鄉山峰國小,是2013年利仁教育基金會一起推動華德福教育的學校。2022年3月利仁教育基金會再度拜訪校園,介紹SEE Learning 課程並帶領一場微體驗。因為它並不是一堂課程,而是一段段體驗式活動的結合,目的在於透過活動中得到領悟和反思。

當天在山峰國小校園中,香草花園就是靜聽、近聞、眼視、手觸的最佳覺察力訓練場所,大自然的每一景都是安頓身心的好素材。當天黃錫培校長在課後分享:「專注力與系統思考的培養,將是老師們所需要的資源。」

這場體驗也發展出2022年8月至12月,利仁與山峰合作每月一次的週三教師研習──SEE Learning 教案共備計劃。每場研習,都是在華德福教育的圍圈、禱詞及SEE Learning的踏進踏出、靜心練習展開序幕。利仁向山峰學習華德福教育的精髓,彼此也交流如何創建慈悲教室,體驗及探討如何培養學生內在的持久力,真可說是華德福教育與SEE Learning的完美結合。

一場微體驗連結出一群人,創造了未來的合作契機。目的只有一個:如何經營一個慈悲的教室,培養有能力為自己和他人創造幸福的下一代。
 

 

|藉由教師線上研習,SEE Learning 101開啟認證系統|

SEE Learning 101,意思是Introduction to something,基礎課。官網上的SEE Learning 101 是一趟自學課程,它是踏上深度認識社會、情緒及倫理學習的基礎。

有了網路自學系統,在台灣為何變成需要講師引導、分組討論及實際操作的形式呢?原來英文阻卻了諸多有興趣探索SEE Learning 的朋友,有些人連上了幾次官網課程,都無法順利完成101認證,獲得教材。

2022年,一群已經接觸SEE Learning一年多的教育工作者,決定發揮一對一、點對點的互助共學精神,劃破疫情下的天空,北中南串聯在七月下旬舉辦兩天的SEE Learning 101認證線上研習會,主要目標:「通過認證」。

這場研習會報名朋友除了來自台灣,還有美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和緬甸等地的教育夥伴,共兩百多位。線上課程分三部分:介紹SEE Learning 101七個模組、分組引導、與個人自我挑戰三階段。過程中,當機、指令操作不當、跟不上的緊張等等,引來的驚叫聲、求救聲不在少數。但也因為小組關懷員的陪伴與鼓舞,完成認證者高達171位。

兩天的時光在緊湊節奏下度過,這是一趟充滿善意、仁慈,又體驗相互依存關聯的學習之旅。能在短時間吸收個人、人際、系統三個層次與覺知、慈悲、參與三個面向的內涵,實在超不簡單! 

研習內容飽實,學員卻不疲累,相信動力來自於內在的收穫,因為學員反應得到的領悟與反思的確不少。收穫有一部分來自講師的即刻解惑、談吐良善,化解了看不懂問題、也答不出來的挫折感。眾人也被專業且強大的講師與小組關懷員感動,讓人有動力完成101認證。有位老師分享:「我年紀大了,電腦不靈光、英文又看不懂,翻成中文也不懂意思。要不是關懷員數次在電話中遠距關懷,我真的有些後悔,報名找罪受,但我也過關了。能完成101認證,我一次次突破了好多點。」

另有老師回饋:這次研習給了他處理霸凌、解決衝突的好點子,而且很多方法都可以用在自己的家庭中。當然最多人回饋的是,期待下一次深入的學習與體驗。

SEE Learning完整的理論架構,具體而微地敲打了每位教育者的心。因為教案中9個要素所培養的24種持久力,正是孩子面對人生挑戰所必須具備的內在技能。以前,我們大人靠社會大學的歷練學會,但現在能讓孩子及早學到這套安頓自己身、心的方法。何必再等待 !

 

|從進階研習會到兩週一次的教案實作線上工作坊|

2022年8月11至12日,利仁教育基金會接著舉行SEE Learning 進階研習會,主要介紹教案中第一章與第二章的內容,課程的知識部分為:SEE Learning背景、理論架構與教案、認識慈悲、認識情緒,學校實施計劃等。體驗練習有:靜心練習─接地、找資源、回憶與描繪仁慈時刻、復原力技巧、正念對話、相互依存圖等。

這次研習分四個學程,動員23位講師,講師皆是參加2022年第一階促進者培訓(Level _1 Facilitator Training)的老師,陣容堅強是本次研習特色。研習結束後,並持續邀請成員加入SEE Learning 專業學習平台。期許在平台中匯集大家在學校推動SEE Learning 教學的經驗和心得,形成一個跨校、跨學科、跨區域的實作交流平台,讓這份分享實質為校園注入更多生命力。
 

研習會的學員心得回饋,課程方面最喜歡的是:

 1、自我照顧的練習
    例如接地練習,立即救助策略等復原力技巧,覺察身體反應。

 2、課程深入的認識
    老師普遍覺得,課程很濃,需要時間消化,但吸收到的新知很值得,例如相互依存概念中,「狼改變河流」的影片獲得很多回響,因為影片中的動物、環境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系統觀念,給了老師很多反思的空間。

 3、講師自己的經驗故事
    這些也是獲得共鳴的。SEE Learning 這套可以改變內心素質的技巧,不只是一套認知課程,而是修正自己、體現慈悲內涵的行動改變過程,因此講師心路歷程的分享一樣令人動容。

最後,也有不少老師希望深入了解教案如何應用在教學上,同時自己與家庭也都能運用。

因應這次的回響,2022年9月,「SEE Learning TW Training 專業學習平台」成立,同年10月起即開辦了兩週一次的「教案實作線上工作坊」。

 

|SEE Learning拓展試點學校,同步關照他人與自我|

SEE Learning進階研習之後得到最多的回饋,是種子教師廣泛運用了這套教材。

SEE Learning微體驗實體課列車,繼續開到嘉義縣竹崎鄉桃源國小,雲林縣古坑鄉山峰華德福國小,新北市蘆洲國小、三峽區安溪國中與新莊區丹鳳高中等。其中的安溪國中與丹鳳高中得到校長與行政處室的支持,將體驗課程排入教師社群課程中,每月有一到兩次的共備體驗課程。

不過,SEE Learning教材雖有中文版教學指引,立即上手並不難,但多數老師的回應是:目前學校課程已經完全排滿,再也插不進SEE Learning活動。似乎實踐這套教案還有一面牆擋在校園面前。但我們依舊繼續前進,拓展試點學校。

SEE Learning 還有一個特色是,先幫助老師鬆綁身心,老師能透過這些技巧的練習紓解身心壓力,第一個受惠的是老師自己,再來的受惠者是學生。在此簡述一段 SEE Learning實體課的場景。

上課時間到了,有些老師進來後先趴著睡一下,或者兩兩匆忙地談一下學生發生什麼事情。當進行接地體驗時,有些老師忍不住睡了奢侈的3-5分鐘。可是等到課程開始時,每位老師的眼神都聚精會神,專注聆聽。過程中,我們會辨識心理特質,例如快樂、仁慈,也會以分組討論、情境演練,繪圖心智圖繪製等活動,進行相關主題的探索。老師們討論熱絡,有領悟或新想法的時候也會舉手交流,像是在訂定仁慈有愛的班級公約這堂課後,一位老師旋即在課堂上實施了。

無論如何雖然班上共同訂出「班級公約」,但似乎不如預期結果。這位老師説:學生會寫上「尊重他人」這一條公約,但是實際執行還是有落差。究竟該具體尊重什麼,才是做到尊重呢?仍待澄清。

他回到社群討論,老師反思到:不妨適度地引發探索,鼓勵學生修改更合用的公約。譬如「尊重他人」改為「尊重他人的選擇」,或「尊重別人和我不一樣的地方」,這才是落實對自己與他人都受惠的尊重。

進而結合班級情境,進行行動劇演出,讓老師們猜猜看,這是哪一條公約?進而探討:在班級中如果有人做不到這條公約,他可能的原因是什麼?站在學生的角度,我們可以怎麼想?怎麼說?怎麼做?班級公約有要修改嗎?思考如何幫助對方做到,可以學習衝突的轉換。在討論的過程中,老師們頻頻發現自己慣性地從老師的角度分享班級經營經驗,對於從學生的角度思考班級公約甚為陌生,直呼「相信班級的問題小朋友可以共同討論解決」這真是一個具有慈悲與行動的班級經營角度。

諸如此類的反思和啟發,在體驗課中漸漸發酵了。老師先在班上運用SEE Learning 活動,接著回到社群來交流結果或心得。或許仍有不太滿意的部分,但透過討論得到領悟,重新找到契機的喜悅也油然而生。

SEE Learning觀照自己,又關心他人、關注環境及其系統性關聯,令大多數人都可以找到共鳴點。尤其,別人善待我的仁慈記憶、為自己蒐集善意的資源等,已經慢慢滋養了這群體驗SEE Learning教材的師生。
 

編者:王麗雅(SEE Learning L1 促進者)

 

 

 

 

分享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