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SEE Learning SEE Learning Taiwan 觀察 素養導向教育在台灣的發展概況

2023.02.09

素養導向教育在台灣的發展概況

素養導向教育在台灣的發展概況

在台灣,品德教育、德育教育、品格教育也常被關注,似乎是素養中的「態度」部分,似乎是孩子心理健康、心靈品質的關鍵,有什麼教育團體做了什麼努力?發展狀況為何?

素養導向教育在台灣的發展概況

教育的目標是為國家社會培育人才,過去學校教育主要是教知識,人才的定義約定俗成是社會中「有用的人」,強調競爭力、高標準和成效本位;然而,極端氣候、疫情、戰爭,以及人口老化、少子化、精神疾病比例攀升等議題排山倒海而來,擁有片段的「知識」似乎無法面對世界多變的考驗。晚近的發展趨勢來到素養導向的時代,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已成為國際教育思潮的主流,臺灣教育改革終於從學知識走到學素養。

一般而言,素養包括:知識、能力、態度三部分,透過教育及生活經驗來整合這三部分,培養孩子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的能力,即是素養教育的目標。在台灣,品德教育、德育教育、品格教育也常被關注,似乎是素養中的「態度」部分,似乎是孩子心理健康、心靈品質的關鍵,有什麼教育團體做了什麼努力?發展狀況為何?

 

美國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 「冥想科學與慈悲為本倫理中心」(Center forContemplative Science and Compassion-Based Ethics, CCSCBE),與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尊者於2019 年對全球啟動的「社會、情緒與倫理學習」(SEE Learning)計畫。SEE Learning 中的「慈悲心」理念,可說是社會、情緒與倫理學習的核心。達賴喇嘛尊者倡導以科學為基礎,納入跨越國族與宗教的世俗倫理。利仁教育基金會做為SEE Learning 在台灣的推動平台,我們想了解台灣其他教育團體推動品格教育、素養教育的現況,因此做此搜尋和了解,筆者得到以下非正式的心得:

1. 在台灣,品德教育、德育教育、品格教育常被關注,關乎素養中的「態度」部分,似乎是孩子心理健康、心靈品質的關鍵。而品格教育中最常被運用的是社會情緒學習。
2. 在核心素養中的「社會參與」能力,包含: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要如何學習?似乎SEE Learning中的世俗倫理是一個可以統整的解方。
3. 華德福教育是西方哲人史代納 Rudolf Steiner 所提倡,福智團體提倡的德育教育內涵來自至聖先賢的儒家文化,皆是重視人與人之間愛與榜樣的傳遞。而在台灣教育公益組織力推品格教育的宏達基金會、誠致基金會等,引入西方教育系統,導入科學化的方法,受到企業界大力支持,透過資訊及網路系統傳遞更快更廣。4. 台灣教師創發的「學思達教學法」,提升學生的學習力,突破老師單向式講說、無法得到學生回饋的困境,因為透過上述已經串連在一起的教育公益組織互相支持,擴大社群,且將品格教育透過學思達的轉譯,讓品格可以教、可以學!
5. 達賴喇嘛尊者所啟發的SEE Learning 本是將佛法有益個人心理健康及促進人類和平幸福的內涵,透過科學方式所建構的學習系統。應努力讓已經致力於品格教育、乃至於素養導向教育的團體認識SEE Learning,或是還沒有接觸社會情緒學習、但也期待提升學生的「社會參與」能力者,學校、教育機構、乃至於補教事業,我們都可以協助他們的教師增能培訓,先紓解老師的身心壓力,而能理解、包容學生,進而學習與他人、與世界連結。
6. 有更多的實務經驗推動後,與國內大學教育相關學院系所、及推動社會情緒學習的教育機構交流對談,辦理國際論壇,藉以對社會大眾倡導。

 

《華德福教育》
○ 溯源: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是以奧地利哲學及教育家魯道夫.史代納 (Rudolf Steiner)1909 年所提出的「人類智慧學」(Anthroposophy,簡稱人智學)為依據,因此也被稱為史代納教育。
○ 理念:華德福教育是注重人性本質與身心靈平衡發展的全人教育。所有的課程及教學內容都是依據該年齡層孩子的需求設計,兼顧意志(Willing)、情感(Feeling)、思考(Thinking)三個層面,在「愛的權威」引導下,一步步去認識自己及世界,最終成為在身心靈三方面都得到健全發展的成熟個體,一位真正的自由人。
○ 教學方法與特色:華德福學校的藝術課程是其最為人知的一大特色,然其目的並不在培養藝術家或專業技術人才,而是讓孩子通過藝術、以藝術為工具,讓所學能深入身體和內在。因此藝術課程除了培養孩子對美的認知,訓練孩子手的靈巧及深入的觀察能力外,將同時配合主課程的需求安排上課內容,達到全方位、身心靈一體的學習效果。
○ 運作模式:華德福是目前全世界傳統體制外最大的教育體系,在台灣多屬於實驗教育系統,包括公私立實驗學校、公辦民營學校、實驗教育機構及團體等,多樣的模式。
○ 華德福教育對於台灣幼兒教育的影響:華德福幼兒園在臺灣之落實,係開始於1995 年在臺中市創辦的臺灣第一所娃得福托兒所。沈龍安提出華德福教育對臺灣幼兒教育制度之啟示為:
一、提升幼教師之專業發展與認同之教學領導;
二、提升親師合作之正向功能與家長參與的教育品質;
三、重視幼兒品格教育之發展;
四、提升幼兒心靈與靈性的發展;
五、重視教師生命經驗的師資養成課程;
六、強調身教、言教與境教對於幼兒學習發展之影響。〈註1〉
○ 從華德福看品格教育:華德福教育中所提及的-教師的存在就是一種教育力量,如同史代納博士所說的:「榜樣」是教育的基石。品,品味。格,格局。提昇我們生活的品味及格局,才是品格教育的完整內涵。也可以說,從華德福教育
看待品格,就是素養,品格教育就是素養教育。

 

《福智文教基金會,幸福教育》
○ 溯源:福智文教基金會創辦人上日下常老和尚,深刻分析社會問題偏失源於人對生命追求方向的偏誤,指出「教育」是解決社會問題的關鍵,提出「教育是人類升沈的樞紐」之呼聲,論述人要獲得永續的幸福,端視教育是否能引導人對生命有完整且長遠的認識,楷定「心靈為主,知識技能作為輔」之教育方向,真如老師恪遵老和尚教誨,延續老和尚對心靈教育的重視,提出幸福教育觀,為作育全人類幸福的下一代而戮力。
○ 理念:人的生命是身心交互作用的存在,心靈會無限相續,創造一期又一期的不同生命樣貌。因此,教育重視以心靈為主、物質為輔,讓心靈能持續提升,創造越來越好的生命品質。在教育中引導心靈成長,透過實踐觀功念恩與關愛生命的內涵,幫助人們深刻認識自己,拾回幸福主控權;而自他密不可分,透由深刻理解他人的利他行動,同時在幫助自身打造永續幸福,「實踐利他,成就最大自利」的幸福流程,攀登心靈成長的高峰,獲得幸福。如儒家精神所指出「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因此如何掌握自己的幸福,與幫助他人幸福,就變成無法分開看待的命題,自己與他人都在廣大的生命系統中,透過互相幫助彼此心靈提升,共同打造生命的成長。
○ 運作模式:
(⼀) 於1997年成立「財團法人福智文教基金會」,致力於推廣各項社會教育事業及公益活動,開辦各種學習班次,如幼兒班、讀經班、青少年班、大專班等,提供全年齡心靈課程外,並組織教師、大專青年、大專教授、企業等聯誼會,定期舉辦專題講座、論壇與活動。
(⼆) 2003 年創辦「福智教育園區」,成立國小、國中、高中等私立學校,以及辦理妙慧系列幼兒園。
(三) 2017 年起陸續開辦九所非營利幼兒園與二所公辦民營實驗教育學校(基隆市瑪陵國小、屏東大路關實驗國中小學)。
(四) 2017 年起並籌辦佛教學院、實驗大學等,逐步完備幼、小、中、高、大及終身教育一貫體系之教育制度。
○ 教學方法與特色:為漸次引導理解一個人內在轉變的歷程,同時兼顧對「情緒、想法、辨析、抉擇」的關注,即為引導脈絡:覺察、思惟、共感、行動。「覺思共行」是培養人如何清晰省思自心的學習策略,能由此策略學會轉動內心,真心悅納觀功念恩與關愛生命的價值信念,進而自然地在生活中實踐出來,體會到心靈成長與改變的喜悅。
○ 教師增能培訓:
(⼀) 以學習者為中心,透由適切引導的教學內容,師生所共同展現出的學習樣貌。其中應包含三個要素:「身心素養、關係品質、教學內容」,透過覺思共行打造出安穩的身心狀態,良好的師生互動,與有感的教學內容,三者共構出有能量的課堂風景,打造師生正向學習循環。
(⼆) 透過學習型社群,在理論與實踐的砌磋交流中,涵養心靈教育者的教育素養:自1993 年起開辦至今,每年寒假「教師生命成長營」啟發數萬名教師對教育工作莊嚴生命的熱忱;自1998 年成立教師成長團,每月定期主題學習課程;「幸福心學堂」是各學程教師群每季交流教學經驗的平台,以及暑期實驗教育師資增能研習與暑期各項主題營隊等成長課程,維繫老師們在教學相長中,保持終身學習的熱忱與使命。

 

《宏達基金會 HTC Foundation,品格教育》
○ 溯源:實施品格教育的主要框架依循美國品格教育機構(Character.Org)的品格教育11 項原則(the Eleven Principles of Character Education)以及相關指導原則,包括品格與社會情緒發展指導原則(the National Guidelines of Character and Social Emotional Development, CSED)。自2011年起宏達文教基金會與美國密蘇里大學-聖路易分校的品格與公民教育中心(Center for Character and Citizenship)合作至今,支持該中心品格教育領導學院(Leadership Academy of Character Education, LACE)行政營運與畢業生持續發展,並自同年起每年暑期邀請CCC 共同主持人暨品格教育領導學院主持人Dr. Marvin Berkowitz 親自來台進行為期五天沉浸式的品格教育工作坊。Dr. Marvin Berkowitz 曾經是品格教育機構的董事成員,並經年擔任其品格教育諮詢顧問。因此除品格教育機構外,宏達文教基金會所提倡的品格教育實施策略、方法與原則也同時採納Dr. Marvin Berkowitz 品格教育 PRIMED〈註2〉六大原則。宏達基金會近期出版的兩本品格教育套書即清楚闡述宏達文教基金會所提倡之品格教育兩大框架:發展品格能力與提升社會情緒技能。其中「品格教育PRIMED 六大設計原則」(PRIMED for Character Education: Six Design Principles for School Improvement)一書作者即為基金會指導教授Marvin Berkowitz,另一「社會情緒學習的日常教學」(Nurturing Students’Character: Everyday Teaching Activities for Social-Emotional Learning)作者Dr. Maurice J. Elias 為心理學家,Elias是Rutgers大學社會情緒與品格發展研究室(Social-Emotional and Character Development Lab)主持人,經常受邀擔任品格教育機構年會講座主講人、及擔任品格教育領導學院(LACE)講座講師。兩位都是20 年以上當代品格教育兼具學術與輔導學校實務的專家。
○ 理念:透過高品質、高影響力的教育訓練計畫,持續且有系統的影響學校教職員、學生家長與學生,共同努力營造優質校園及品格文化。與有共同理念的鄉鎮市合作,以影響鄉鎮市共同努力營造城市品格文化。透過關懷弱勢家庭以提供教育機會給弱勢青少年,增強其學識與品格能力,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 運作模式:
(⼀) 品格教材研發:自2006年起與當時台北縣政府教育局合作開發並印製品德教育教材給全縣國小1~6 年級學生,2008 年該教材重新改版成為10項品德教材分年級提供全縣國小學生,兩年後該教材演變成為12項品德並融入學生聯絡簿,經費改由縣府支理。
(⼆) 品格教育校園推動:
(1) 校長品格教育研習:自2006 年起,每年在全國各地辦理「校長品格教育領導研習」,協助校長發展學校品格教育核心團隊,形塑校園有品文化的教育訓練,進而將品格教育訓練引進校園師資培訓。
(2) 品格實踐學校深耕計畫:在2008 年起至2013 止與桃園縣政府合作推動品格100 實踐學校三年深耕計畫,鼓勵縣內有志實踐品格教育的小中高學校向宏達基金會提出計畫申請,分三期每期三年共100所實踐學校在宏達基金會支持下陸續完成深耕計畫。
(3) 品格教育教師增能系列訓練: 自2014 年宏達基金會陸續在全國各地推動「品格教育教師增能系列課程」,將訓練直接引進校園,試圖藉此提升教師在品格教育與社會情緒學習方面的知能,並實踐於班級學生的學習。
(4) 品格教育實踐獎助計畫:提倡全面性發展與廣泛式實施的品格教育實踐計畫,鼓勵12 年國教學校依照學校已發展的教育基礎上,參照品格教育11 項原則,提出該校品格教育實踐計畫,本計畫屬發展型計畫,強調學校在過程中努力形塑學校的學習環境與文化、發展教師作為品格教育者的專業並培養學生的品格與社會情緒能力,宏達基金會提供獲選學校每年20~30 萬 (視學校型態及計畫規模而訂),連續三年品格教育實踐獎助金。本計畫同時聘有顧問不定期到校陪伴及協助核心團隊推動並發展學校品格教育實踐計畫。
(三) 多福領導課程:2008 年起針對國、高中學生開設「多福領導訓練」課程,透過五週的訓練,學習成為領導人所需技巧、態度,及更有效率的執行力;藉由課後實踐、課堂分享建立習慣、提升自信、建設正向積極的態度並培養有效的溝通能力以及發展領導力。
(四) 品格英語學院,隸屬宏達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自2008年起,於花蓮、台東、雲林、嘉義及南投,與當地政府合作創立品格英語學院,持續提供當地國小學童一個學習品格與英語的環境。學院教學對象為國小四年級學生,課程為期五天四夜,縣內各國小皆可提出申請。學院課程著重在核心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培養,以及英語興趣、能力的提升。所有的中英課程皆以品格教育為主軸,透過多元的課程活動,將核心品格具體化,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讓學生實踐好品格於日常生活中,提升生活和生命的品質。

 

《誠致教育基金會,KIST》
○ 溯源:美國的 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公辦民營學校以「努力學習、友善待人」(Work hard. Be nice.)為校訓,將堅毅、樂觀等七個品格置於教育的核心。自 1994 年成立至今,KIPP 在美國弱勢學區成立了 200 餘所學校,有 96% 學生來自社會底層或少數族裔,但根據 2014 年的報告指出,KIPP的學生完成大學學業的比例高達 44%,比其他成長於同環境的孩子高出五倍。
○ 誠致教育基金會2014 年起與KIPP合作,期許以其成功經驗為鷹架,並萃取台灣在地化模式,發展為台灣的 KIST(KIPP Inspired School in Taiwan)體系學校。目前誠致基金會經營七所KIST公辦民營學校,包括:花蓮三民國小、台東桃源國小、雲林拯民國小及樟湖生態國中小,嘉義光榮國小,花蓮三民國中,新竹峨眉國中;以及兩所公辦公營學校,包括台南仙草實小,及新北坪林實中。
○ 理念:誠致立下兩個教育使命:關懷弱勢,科學救國。既想扶弱也想拔尖,因為當兩者兼顧,更能改善台灣偏鄉教育所遇到的困境。期望透過擴大KIST體系規模與影響力,吸引更多教育工作者一同投入創新教育的行列,幫助偏鄉學生取得在大學及社會取得成功所需的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
○ 教學方法與特色:
(⼀) KIST學校課程,以108十二年國教之課綱為參考藍本,從生活情境出發,發展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的核心素養。
(⼆) 強調51%的品格力+49%的學習力,以成長心智模式培育成功品格。KIST認為社會情緒學習是品格力推動的催化劑,藉由導入社交情緒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簡稱 SEL),為師生開拓一條通往彼此與自己內心的橋樑。SEL五大核心能力為:自我覺察、社會意識、自我管理、關係技能、負責任的決策,希望培養學生理解情緒,正向回應與善待他人,以及有效解決問題衝突等能力。

 

《學思達教育基金會,學思達教學法》
○ 創發歷程:學思達教學法,取自於自「學」、「思」考、表「達」。創辦人張輝誠老師認為,這是傳統單向講述教學裡最容易被忽略、最難訓練的關鍵能力。有別於借鑑歐美的教育模式,學思達創發於台灣教育現場,創辦人張輝誠老師自2013年開始推廣,發願用十年的時光,改變台灣填鴨教育。2016 年起,公益平台與誠致教育基金會成為學思達的行政團隊,提供學思達教師社群策略規劃、行政人力及技術等後備資源。截至2020年,持續參與推廣學思達的核心講師有七十幾位,教學研習活動延展至全台十二縣市,單年度活動累計影響力逾七千人次。目前學思達教學法被應用於國小、國中、高中、技職、大專院校等各學科領域,每一年學思達核心講師更聚集在一起,籌辦不同形式與主題的研習、培訓活動,推動老師就近成為社群,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互助、也互相學習成長。每一年並有來自亞洲各國數百位教學工作者一同響應年度學思達亞洲年會,共聚一堂激盪教育創新火花。2020年,學思達以促進師生教學全面升級、培育未來教育創新人才為宗旨,成立學思達教育基金會,願能聚合更多資源共同推動台灣朝未來教育邁進。
○ 運作模式:
(⼀) 開放教室:自2013 年起,張輝誠老師開始開放教室,歡迎所有關注教育的人隨時來觀課。「開放教室」一直是實踐學思達教學法的指標──開放教室並不象徵著老師教得最好,而是表達授課老師希望教學不斷精進、願意接受真實反饋的正向心態,同時願意以此對外分享他的教學方式。無論是實體的教室開放,或是心態上的開放,在這教學改造的過程,輝誠老師認為其中最大的變化,是讓老師從封閉的狀態,逐漸走向開放。
(⼆) 學思達教學法分享平台:2014 年應誠致教育基金會方新舟董事長的邀請,擔任「台大翻轉教育工作坊」的講師,所有演講內容上傳Youtube,兩個播放點累積共十二萬人次的點閱率,學思達始公諸於世。關注翻轉教育的老師、家長除了可隨時透過網路了解學思達。並在誠致教育基金會的協助下所建立的「學思達教學法分享平台」更打破校際藩籬,成為學思達教師共享教學講義的平台〈註3〉。

(三)    學思達專班:台北市中山女高於 2015 年成立學思達專班,部分時間並開放非學思達專班學生觀課。2018 年有一位中山女高學思達專班畢業生回饋:「謝謝老師看見我的需要、看見我的進步、看見我的價值,還有讓我們平凡的課堂帶給全世界老師不一樣的可能性。原本不覺得我們為台灣貢獻什麼,突然發現自己也有力量可以改變!」

(四)    學思達學校:2020年育達高級商業職業學校更名為「普林思頓國際學校」,並增設國際高中、國中、國小部,是張輝誠老師參與創辦的第一所學思達學校。學思達老師需要多元的核心能力,包括:設計、提問、製作講義、引導、主持、追問、內在穩定、班級經營等。為期三個月的初階師資培訓,不只是學習學思達而已,也必須學習薩提爾〈註4〉、領導力、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等。為什麼要將薩提爾融入學思達?老師無論是班級經營或課程教學,都需要同理孩子,也需要穩定自己的內在,引進薩提爾將有助於親師生的對話和溝通。

○ 學思達與品格教育:2023 年學思達教育基金會與宏達基金會合作「學思達品格教育」專案〈註5〉,由宏達基金會分享多年深耕的「品格英語學院」的教案,再由學思達教育基金會特別邀請宋蕥妘老師(台北市光復國小教師,學思達教練),根據學思達講義的概念與編寫方式,重新加以改寫與設計。第一階段品格學思達講義已經完成,共有九份學思達講義,分別為:1.尊重。2.專注。3.負責。4.誠信。5.感恩。6.正向思考。7.自信。8.自制。9.自愛。蕥妘老師已經陸續在自己的課堂上實踐,獲得學生和家長的共同好評,有很多非常動人的親師生回饋(非常適合在國小中高年級、國中課堂上實踐)

 

《利仁教育基金會,SEE Learning 社會情緒倫理學習》
○ 溯源:美國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冥想科學與慈悲為本倫理中心」(Center for Contemplative Science and Compassion-Based Ethics, CCSCBE),與第十四世達賴喇嘛於2019年對全球啟動的「社會、情緒與倫理學習」(SEE Learning)計畫。工方式編寫講義、辦理工作坊)的規劃與推動,這個講義分享平台的重要性在於,一方面能夠讓老師降低實踐學思達的門檻,另一方面則是全台灣學思達老師集體智慧的交流、匯聚與累積。
○ 理念:SEE Learning 中的「慈悲心」理念,可說是這項教育大計的核心。該計畫的相關理論與教案皆環繞著它,期許能以科學為基礎、跨越國族與宗教,全面推廣這套深度且有效的社會情緒學習系統,最終目標則是發展出「基本人類價值觀」的倫理。SEE Learning 能幫助個人獲得更大的、有技巧地關懷自己與他人的能力,這對身體跟情緒健康都是必須的。SEE Learning 也關注對相互依存的認知,以及培養批判思考的技巧,能幫助人們準備在此越來越複雜的世界作一個地球公民。
○ 運作模式:SEE Learning 從2019 年發布後,已被翻譯成22 種語言,在全球有超過50 個分支機構、超過600 萬名學生參與。利仁教育基金會是SEE Learning 在台灣的分支機構。
○ 教學方法與特色:
(⼀) 「SEE Learning」被認為是SEL 2.0,因應現今社會與教育的變化,這項教育計畫以SEL 為基礎,納入了世俗倫理(Secular Ethics),增加如下元素:(1)慈悲心和道德辨別力,(2)注意力訓練,(3)系統思維,(4)復原力和創傷知情實踐。
(⼆) 近年全球的教育發展趨勢來到素養導向的時代,Competency-basededucation 已成為國際教育思潮的主流,臺灣教育改革也從學知識走到學素養。SEE Learning 基於普世價值,可以運用在不同國家跟文化。基於共通認識、共同經驗以及科學,在台灣與108 課綱的搭配,更能夠契合大多數學校的需要。
(三) 提供教師「認知為本的慈悲訓練」(CBCT),先幫助老師鬆綁身心,老師能透過這些思辨與體驗的練習紓解自己的身心壓力,第一個受惠的是老師自己,而後學生才會得到被理解、包容,進一步學習與他人、與世界連結。
○ 教師增能培訓:促進者培訓SEE Learning Facilitator Certification Course 分為二階段:
(⼀) SEE Learning® L1 促進者認證課程是一門為期 9-12 個月的線上課程,美國EMORY 大學CCSCBE 每年提供一次,通過者將履行承諾在分支機構所在地區推動SEE Learning®。
(⼆) SEE Learning® L2 促進者認證課程由美國EMORY 大學CCSCBE 不定期提供及認證,取得L2 促進者認證者將履行承諾提供SEE Learning® 在地L1促進者認證課程,並承諾不斷改進SEE Learning 專業,同意每年至少參加EMORY 大學或本基金會所舉辦額外的培訓,完整的內容包括:(1)個人實踐:被要求參加EMORY 大學提供之CBCT 培訓課程,並在一年中進行定期的個人練習,年底提交一份簡短的沉思日誌。(2)輔導:在促進中文L1 促進者培訓課程期間,與 Emory SEE Learning® 團隊定期舉行監督和支持會議,被要求反思並寫下學習歷程和成長。(3)研究:非常熟悉 SEE Learning®計畫的基礎和核心材料,被要求定期提交相關的簡短書面論文。
○ 利仁基金會的推動內容:
(⼀) 協助教師線上入門SEE Learning 101,中文引導,初嚐SEE Learning 完整的理論架構,具體而微地敲打了每位教育者的心。
(⼆) 從進階研習會到教案實作線上工作坊,邀請通過SEE Learning 101 的學員參加進階研習會,講師皆是國內第一階促進者培訓(Level _1 Facilitator Training)的老師。研習結束後,並持續邀請成員加入SEE Learning專業學習平台。期許在平台中匯集大家在學校推動SEE Learning 教學的經驗和心得,形成一個跨校、跨學科、跨區域的實作交流平台。
(三) 促進者培訓SEE Learning Facilitator Certification Course:2022 年利仁教育基金會推薦三十多位SEE Learning® L1 促進者參加美國EMORY 大學CCSCBE 認證課程,利仁教育基金會協助建立認證課程的中文共學平台,通過者將履行承諾在台灣地區推動SEE Learning®。預計2023 年將推薦若干L1 促進者參加美國EMORY 大學CCSCBESEE Learning® L2 促進者認證課程,取得L2 促進者認證者將履行承諾提供 SEE Learning Taiwan™ 中文L1 促進者認證課程,在台灣方能以中文廣推L1 促進者培訓。
(四) 拓展試點學校:目前有雲林縣古坑鄉山峰華德福國小,新北市蘆洲國小、三峽區安溪國中與新莊區丹鳳高中等,將體驗課程排入教師社群課程中,每月或每二月有一到兩次的共備體驗課程,在山峰華德福國小的研習更融入藝術內涵,彼此交流如何創建慈悲教室及培養學生內在的持久力。
(五) 與國內大學教育相關學院系所、及推動社會情緒學習的教育機構交流對談,辦理國際論壇,藉以對社會大眾倡導。
(六) 與國內推動品格、素養教育等教育團隊合作,將SEE Learning 融入其教育
系統,成為其教師培訓的一環。

〈註1〉華德福教育對於臺灣幼兒教育制度之啟示(The Lessons That Waldorf Education Has to Offerfor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System in Taiwan),作者:沈龍安(SHen Lung-an)

〈註2〉PRIMED 原則乃 Berkowitz 與同事長期研究、蒐集品格教育機構所認證之無數美國國家品格教育學校(National Schools of Character, NSOC)的最佳實踐案例所整理而成。

〈註3〉學思達教師社群自2014年成立,在2022年茁壯成為七萬人的教師社群,引發新一波台灣教育由下而上的革新新浪潮,背後有很多人的支持與努力,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系統就是「全台灣學思達老師的學思達講義分享大平台」。這是誠致教育基金會方新舟董事長和均一教育平台基金會呂冠緯董事長提供的經費與人力所支持(公益贊助),還有均一的專案工程師的技術支持,以及學思達團隊(至 2021 年有 102 位學思達核心講師群,都是在職老師,以義工方式編寫講義、辦理工作坊)的規劃與推動,這個講義分享平台的重要性在於,一方面能夠讓老師降低實踐學思達的門檻,另一方面則是全台灣學思達老師集體智慧的交流、匯聚與累積。
〈註4〉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1916 年-1988 年)是一名美國的家庭輔導工作者,開創並發展了屬於自己的薩提爾模式(The Satir Model),並運用於家族治療中。薩提爾家庭治療模式以「系統」的觀點來看待問題。人在社會系統中,必然受到這個系統的制約、與整個系統互動。家庭治療就是從系統方面著手,更全面地處理這個人身上所背負的問題。
〈註5〉品格專案特別感謝宏達基金會卓火土董事長慷慨分享他們研發的教案,以及長期支持學思達、也支持這次品格專案推廣的方慶榮董事長。

李綠枝 撰稿/黃素雲、翁玉華 增修

                                                                                                                               

分享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