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足跡 里山桂林 用心茶農

2021.11.25

用心茶農

用心茶農

「人生就像一杯茶, 或許會苦一陣子,但不會苦一輩子,苦過的人生,總會回甘」,數十載的農夫生涯,如同品嚐一杯溫潤回甘好茶。

同庄姻緣偕手打拼  種出桂林冠軍茶

世居桂林苦苓腳的劉正昊,算來加入種茶行列,已經超過三、四十載,深具研究精神的他,透過閱讀及上課吸收新知,不斷嘗試種出品質更好的茶,他正是繪本「茶山阿公」的主角,深刻了解他用心對待土地的方式,就如品嚐一杯溫潤回甘的好茶,而太太劉邱心則是他農法最佳實踐者,夫妻倆種出的茶菁,往往是桂林村的冠軍!

 

婚後齊力務農  見證桂林產業起落

邱姓、劉姓、徐姓可說是苦苓腳三大姓氏,早年山區居民結婚,幾乎都是透過父母作主或媒人介紹,同庄通婚的情況非常普遍,兩人當然也不例外。劉正昊的父親曾經是漢學老師,也接受過教員培訓,因車禍意外喪生,導致家庭生活益加艱難,算是早婚的劉正昊,當年迎娶16歲的劉邱心時,就是由轎夫抬著花轎,將新娘由上村的邱家送到下村的劉家。


劉邱心婚前是娘家家務主力,也曾在家族紙寮做過土紙,以增加家庭經濟收入,她表示「成立紙寮需要有一定的資本,生產竹子的土地要夠大,製作加工過程的人力也要充足才行」,當時苦苓腳的邱家、徐家各有一座紙寮,足見這兩大家族的經濟實力。


婚後夫妻兩人齊力務農,日常工作是整理筍園和割檳榔,生產竹筍是當時重要收入,劉正昊進一步說明「種竹筍一早就要出發,徒步到種植的山坡,平日的管理、覆土、割草不能馬虎,遇上竹筍收割季節,往往要住在筍園附近的工寮,因為採收下來要趁新鮮立即處理,回來後再將竹筍切片後用柴火煮透,接著要放入大型竹籠中壓製、發酵,歷經4-5個月的發酵,再放在傳統的竹簾板(筍併)上,徹底晾曬成筍乾」,透過如此繁複的工序,才能製做出具有獨特陽光味道的黃金筍片。


桂林村也曾種植過水稻,在一階階梯田中盡情玩耍,是許多桂林人共同擁有的童年回憶,關於水稻,劉正昊補充說明「政府為儲存戰備糧食,鼓勵農人生產糧食,溪岸邊比較平緩的坡地,都被逐一開闢成梯田,基本上種植水稻,是一件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的工作,而水稻收成的數量,大多為農家自給自足,經濟價值不算太高。」


桂林產業從造紙,到改種稻米、金針、檳榔、茶葉、咖啡等作物,夫妻倆都曾經歷過,劉正昊20幾歲時也曾和叔叔一起種過金針,除了將新鮮金針銷售到市場,還進一步將金針曝曬、薰硫製成乾品,太太跟小孩都是農產加工副業的幫手,後來因為金針有花期限制,而且費工,才把金針花田改為種植檳榔和茶葉。

 

全心投入茶葉種植  轉作有機倍受考驗

隨著孩子成長,家中需要更穩定的經濟來源,有豐沛研究精神的劉正昊,不同於多數農民考量種植檳榔、咖啡等經濟作物,他觀察村子裡陸續有人種茶,最後決定把全數心力放在茶葉種植,這一晃眼35年已過,「大概34、35歲那時開始有人種茶,我自己種茶是38歲之後的事,一開始種茶的時候,還是有部分農地在種筍子,因為山區交通不便,都必須徒步走到種植的山坡,過程非常耗費時間和體力,而且採收竹筍以及加工的過程,也需要很多人力,才考慮逐漸將重心放到茶的種植。」


剛開始學習種茶,和其他茶農一樣,希望這個作物可以為當地產業找到一個出路,他用心學習相關技術,也曾參加政府單位開設的推廣研習課程,不斷摸索永續的茶園經營模式,當時正值台灣經濟起飛,喝茶風氣逐漸興起,也確實創造過一段榮景,「那時候價格很好,以前我們這裡到民間鄉都屬於高山茶,價格好的時候1千多元,但是隨著種茶的海拔越來越高,現在價格已經不好,人工又貴。」由於高山茶崛起,淺山茶開始不敵高山茶、低價茶的競爭,10多年前,在推動社造的女兒劉雯瑜積極推薦下,他才決定將茶園嘗試轉作有機。


初期還好,可能是殘留的農藥讓茶株還有一些防護,沒想到經過一段時間後,茶園的病害、蟲害接踵而至,幾乎整片茶園都枯了,只剩下乾黃的枯枝,及焦黑的葉子,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劉正昊談起這段轉作過程仍心有餘悸,環視周遭農友,當時仍無人嘗試這種耕作方式,頓時讓他感到前途茫茫,將茶園視同兒女的夫妻倆,內心很不捨,曾忍不住在茶園旁潸然淚下。

 

勇敢嘗試自然農法  從頭學習手作紅茶

近幾年由於里山桂林專案推動,夫妻倆更進一步採用自然農法種植方式,足見他們勇於嘗試的精神,以及對土地、作物的濃厚情感,也開始小批採收,完全用手工製茶,希望未來能將產地、加工到販售連成一氣,直接把最好的桂林茶送到消費者手上,打造出生產與消費密切相連的關係,就像桂林村緊密又濃厚的人情味。


這天,跟隨夫妻倆到茶園工作,之前連續幾天下雨,難得出現大太陽,已整裝完畢的劉邱心直說要趕緊上工採茶,劉正昊則在一旁除草,不同於一般茶園的茶樹間會有橫溝讓人行走,只見有一半茶園看來像是一片綠油油草地,「因為那邊還沒除草」劉邱心邊摘茶葉邊害羞地說著,「我們已經很久沒噴農藥,也沒用肥料,都讓它自然發展」劉正昊補充說明,由於是自然農法茶園,連日下雨加上人力有限,割草速度遠不及雜草成長速度,才會出現這種彷彿「草」園的景象。


「我有去學怎麼做紅茶喔!」劉邱心指著某些茶樹說「這邊的茶樹是用來做紅茶的,因為製作紅茶只能採茶樹頂端的一小段,所以量很少。」一談到學習手作紅茶,她出現像小學新生般的欣喜面容,雖然種茶、採茶多年,但是以往都是將茶菁直接送到製茶廠,自種自製可說是一項全新的體驗。


桂林村手工製茶才剛起步不久,相較市場佔有率最高的高山茶,村民希望能走出不一樣的路。採用不施化肥農藥、草生栽培方式種植,首先打好土地和茶株的基礎,讓根系能夠往下紮得更深,吸收到更多土壤的養分,甚至接近野放茶作法,可以讓茶葉本身的風味更豐富、更具活性;製茶則採用小批量方式,完全透過手工揉捻、烘製、發酵,所以每一個小作坊做出來的茶,都會呈現不同的風味。


「我們的紅茶比較香,有蜜茶的香氣,而且放久不會澀喔!」劉邱心說到自家紅茶,馬上自信微笑起來,她可說是村裡第一個手作紅茶的女性,功力很好的她,還充當老師教起另外兩位婦女,「但我們三個做出來的紅茶,喝起來口味不一樣,我揉的茶比較不澀」,手作紅茶帶給她極大的成就感,而她揉製的不僅是紅茶,而是把對子女、未來的期待,全部揉進一片片的茶葉中。

 

無限的創意與希望  品嚐回甘人生滋味

日本農村協力隊顧問中野幸浩先生,曾連續三年來到桂林村參訪,他對桂林有很細緻的觀察,在這個看似不起眼的農村裡,最讓他感動的是敬天謝地、崇尚親力親為的職人精神,他對桂林另有獨到評價「這是一個有能量、有生機的村落!」中野先生曾提出看重第一線生產者無上價值的觀點,也幫助很多日本農漁業生產者,提供很多具創意的建議,如何創造產品更多可能性
中野先生第一次和劉正昊、劉邱心見面,彼此認真交換很多對農業生產的看法,雖然語言不通,但言語之外的心意,似乎沒有任何阻礙,中野先生分享為了加強消費者印象,必須增加產品的辨識度和知名度,第一線生產的農漁產品往往會透過直賣推介活動、產品形象大使等行銷方式,而談到劉正昊夫妻倆生產的茶葉時,他毫不猶豫用明確的語言和動作表達「歐巴桑」就是這個茶的最佳品牌代表!


起初,茶是家庭經濟主要來源,可以確保生活無虞,隨著大環境改變、經濟生活改善,他們開始嘗試在生產之外加入創立品牌概念,其中,也寄託夫妻倆無限的創意和希望。小學被迫輟學的劉邱心,因受到女兒鼓勵,加上桂林村正在推動自然農法,積極參與轉作行列,甚至還到大學上課,學習新的製茶觀念,嘗試自己手作紅茶,豐沛的學習力和生命力,實非一般年輕人所能及!儘管目前紅茶產量仍少,多是自用或少量熟人間品鑑,對她而言已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已80高齡的劉正昊,每天依然在茶園、農田間忙碌穿梭,「民以食為天,食以農為源,農以地為主」,對他而言,土地是經濟的重要來源,也是生存的重要保障、精神的重要寄託。在他們夫妻倆身上,我們看到對家庭責任的承擔,也看到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愛護家鄉的好山好水,套句劉邱心常說的話,「人生就像一杯茶, 或許會苦一陣子,但不會苦一輩子,苦過的人生,總會回甘」,數十載的農夫生涯,如同品嚐一杯溫潤回甘好茶。

分享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