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足跡 里山桂林 友善茶農「許景恩」

2021.11.23

友善茶農「許景恩」

友善茶農「許景恩」

茶樹的根必須一直向下扎根找到沃土層才有機會存活,自然農法就是讓大自然找回它自己的生存本領。

堅持做對的事情  友善土地的艱辛路

目前任職劍湖山世界的許景恩,工作之餘還有另一個身分—「禾合綠保茶園」園主,這片大約3分大的茶園,直到2012年還是慣行茶區,他從轉作有機到投入自然農法,不施任何農藥與肥料,單純放養茶樹,2018年甫獲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陸域棲地」綠色保育標章。

 

見證茶葉興衰  佛法帶他走向有機

24歲退伍後返回家鄉,開始接手家族茶園,還曾到桃源(桂林村聚落之一)學習製茶,當時桃源還有多家茶廠,年產2萬斤,那一帶鄰近華山,發展相較快,以收茶菁做代工為主,利潤比種茶更好,有一年冬茶還獲得特等獎殊榮。


20多年來,可說見證過桂林茶產業的興衰,他表示「家裡的茶園原是麻竹筍林,更早之前種水稻,路旁山坡地都是水稻田,後來改種麻竹筍,接著改種檳榔跟茶,那時候茶葉價格好,很多人開始種烏龍茶,一斤差不多200多元,以前採茶時是村人彼此換工,後來變成越南人較多,工資從天數到以斤計量,差不多一公斤30元,可是後來茶青一公斤50幾元,所以很多人都不種茶了,因為算算農藥、人工成本等等,噴藥一次就要一、兩千元,不划算!」如今,他成為桂林村嘗試種植有機茶葉第一人,他曾笑著說「其實我一開始會轉作有機是因為噴農藥的成本太高,不是因為健康」。他以前都將茶菁賣給茶廠,除了噴灑農藥,也下化學肥料,隨著茶葉價格逐漸下跌,為了減少支出,才慢慢減藥,從3次、2次到1次,接觸佛法後,更加了解業果及愛護有情眾生的重要性,決定開始轉作有機。


行銷通路對茶農來說非常重要,也是他遇到的第一項挑戰,由於不噴藥施肥,茶葉賣相不佳,曾被茶廠嫌棄,「他們要的顏色是墨綠色,但若沒放很多尿素、氮肥的話,茶菁顏色會比較黃」,他不願走回頭路,卻也深知有機小農如果沒有認證就很難生存,2014年開始請茶廠代工,自已負責銷售,靠著同修護持,終於逐漸打響名號,還一度供不應求。

圖片名稱

從有機到自然農法  原來一山還比一山高

若說從慣行到有機種植像爬過一座山,那從有機再轉成自然農法,就是攀登另一座高山。2016年參加桂林自然農法班後,他終於下定決心將茶園留養轉向自然的懷抱,成為低海拔桂林茶產業復甦的第一線實驗茶園,卻面臨更大的考驗,讓他幾乎一度想要放棄。


2017年秋冬,氣候異常乾燥,加上病菌蔓延,當時茶園看來一片死寂「葉子都掉光,很心疼,以前有機種植防治方法很多,比較安心,但是自然農法什麼都不能用,一開始又缺乏經驗,因此很擔心」。所幸自然農法陳惠雯老師有次帶日本研修生來參觀茶園,不僅肯定也鼓勵他說「我從沒看過自然農法的茶園會整片死掉!」了解茶樹會枯掉是以前太仰賴肥料,造成土質變差,且根系不深,除了缺水問題,土壤營養也不夠,根必須一直向下找沃土層才有機會,專家的一席話讓他猶如吃下定心丸,開始安心等待大自然給予茶樹生機。


隔年的春雨果真讓茶樹重新長根,他終於能釋懷地笑說「自然淘汰也是好的,留下來就是體質最好的茶樹」,他也慶幸自己不是全職茶農,才能順利走過這段煎熬,更深刻體會堅持下去的重要性。以前古坑所產的茶都會說來自梅山,因為不敵中高海拔地區名氣,之前他的大伯父也曾試種烏龍茶沒有成功,不過他發現桂林的海拔、地氣,雖然不適合種青心烏龍,卻很適合種金萱。之前曾購買小型烘茶機,親手製作過相思金萱紅茶,自然放養茶園一年後,2018年除了參加製茶士與品評師培訓,他也開始進行自然茶採製,將第一次採收的春茶揉製成紅茶,且自創品牌「禾合紅茶」。


看著茶園裡永遠除不完的雜草、藤蔓植物,草蛉在茶樹間一跳一跳地,其實,除了活躍的昆蟲、看不見的微生物,園子裡早已成為許多有情眾生的家,他曾分享種茶讓他賺到很多法財,所以內心一直不以為苦,反而非常歡喜。

圖片名稱
多年來,這位非專職茶人,依然不減對種茶、製茶的熱情,雖然堅持自然農法的過程,不乏反省、掙扎、割捨等各項挑戰,看似艱辛,卻也讓我們看到更多的勇氣與信心增生,而他的茶,非常香醇,卻沒有澀味,一如他對家鄉土地的美好期待。

 

分享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