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6.13
作者:Shumay
照片:李秀雯
正念傾聽
正念傾聽的練習,幫助孩子學習如何好好地聽別人說話。一開始進行的時候,秀雯老師讓孩子拿著作業單,結果小朋友眼睛都停在作業單上,沒有能夠注視著對方。所以後來老師讓大家不要拿作業單了,專心聆聽對方說話,讓孩子明白耐心傾聽的重要性。他們在正念傾聽的過程更深入地認識了自己的鄰居,也更能體會他的感受。所以老師說,自己也是在過程中做滾動式的調整,一邊做一邊調整實踐時各方面的細節。
實踐SEE Learning的一年間,秀雯老師看見小朋友默默地轉變了。一開始孩子們還會互相爭吵,但如今他們懂得同理他人,能靜下心來觀察、揣摩別人的需求。當班上有些紛爭時,他們會想到:別人是怎麼想的?我是怎麼想的?然後很快地平靜下來。
需求
在課堂中,有一個活動是要去認識自己的需求,並且去思考自己的需求是怎麼被滿足的,有多少人參與其中,幫助提供我所需要的東西。
而相互依存的練習進一步幫助孩子對於整體社會系統有更深的認識,並且生發出對於來到眼前事物的感恩與珍惜的心。
認識與表達情緒
SEE Learning的活動也幫助孩子觀察自己的知覺與情緒。在課堂上有一位小朋友對於憂鬱似乎特別有感受,他說他憂鬱的時候都會去槌牆壁,令老師非常訝異——小二的孩子就有這麼強的情緒強度?
但經過許多時日的練習,孩子慢慢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後,老師發現這位孩子內心有非常豐富的感受性,且對感受覺察很敏銳,所以每次在討論情緒與知覺時,這位孩子都能夠分享自己的觀察與實例。
其實在小二的課本裡也有情緒相關的表達與作業,所以老師結合SEE Learning的內容來帶孩子們學習這個進度,孩子們的作業裡,滿滿是運用SEE的立即救助策略來幫助自己調整情緒的例句。
特殊生與一般生的橋樑
其中一個明顯的變化是一般生和特殊生的相處。
班上有一位小朋友,因為外表亮眼,很像小公主。
她旁邊坐著一位特殊生,是自閉症患者。這位自閉症小朋友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比較不受控。一開始來上課時,他非常喜歡公主,一直黏著她,乃至要跟她回家。公主嚇到了,每次放學都飛奔去找媽媽避難。
到了二年級,小女孩學會要好好仁慈地對待這位小朋友,她知道他沒有惡意,所以漸漸不怕特殊生了。如今公主會在旁邊教這位自閉症小朋友《弟子規》要怎麼念,彼此能夠互相仁慈對待。
除此之外,班上有孩子比較無法控制脾氣,老師一方面用靜心練習幫助他冷靜,一方面也請小朋友一起幫忙,說我們要趕快幫他回到ok區,所以現在班上的小朋友都知道了。每次這位容易情緒失控的學生生氣時,同學都會一起說:「我們要淡定。」學生們會很冷靜去面對同學的情緒狀況,不會跟他起衝突,或讓他變得更浮躁。由於同學都很平靜,感染了這位失控的小朋友,慢慢他就自己回到ok區了。
由此,秀雯老師發現,SEE Learning不僅僅能幫助老師或孩子自己穩定情緒,乃至能夠感染身邊的人,提供身邊的人穩定情緒所需要的養分和良善的環境。也因此,班上同學不會覺得失控的小朋友有情緒是他自己的問題,而是發展出想要一起幫助他的愛心與同理心。
老師的收穫
秀雯老師說:「我覺得收穫最大的是自己。因為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常常要停下來調整自己。連學生都知道說,『老師需要調整情緒時就會去喝水。』我會常用緊急救助策略來救助自己。因為老師要示範、要上課,還要教學生仁慈對待別人,所以我自己也不能常常念他們、罵他們。」
現在學生的情緒問題多,特殊生容易狀態不好,老師在繁重的工作中有時也會受影響。有一位特殊生最近情況不好,往往一生氣就丟東西。老師告訴他,他又會更生氣,變本加厲地繼續丟。
以前的秀雯老師會覺得有點無助,但現在她慢慢體會、慢慢揣摩:「不行,我要去幫助他,要設身處地體會他需要什麼,體會他的心情。他無法控制自己,一定更痛苦,所以我要想想看怎麼樣能幫助到他。」
除了常常找資源和靜心來調節自己的狀態之外,老師也一直調整自己對待特殊生的方法,因為想要仁慈對待他,想幫助他,所以真的是不斷在揣摩用什麼樣的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幫助到他。有時候真的講不過來,也有想硬碰硬的時候,但是試了後發現效果不好,於是老師就繼續再調整方法,直到發現比較好的方法。
因為要做好的示範,所以老師一直調整自己的身心狀態,也調整對待學生的方式。這樣一路走來,最後秀雯老師發現,收穫最大的,其實是自己。因為要以身作則,讓學生有好榜樣,所以老師也更容易覺察到自己的狀態。
因此秀雯老師說:「老師更要把SEE Learning學好,學好了,你才能幫助到學生!」
分享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