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SEE Learning 課程紀實 2024.03 訪台慈悲之行在台北(二):慈悲教育國際論壇

2024.05.15

2024.03 訪台慈悲之行在台北(二):慈悲教育國際論壇2024.03 Journey of Compassion in Taipei II: International Forum on Compassion Education

2024.03 訪台慈悲之行在台北(二):慈悲教育國際論壇

當教育過度強調物質與外在的發展,忽略內在發展時,我們忘記了教育的目的不僅在於幫助學生成為一位有專業技能的人,更重要的是要成為一位好人、一位負責任、能與人和諧相處的人。這樣的教育如果被忽略,外在物質的發展是無法真正帶來幸福的。

作者:Shumay

照片:吳佳祐與利仁團隊

繼三天的教師準備工作坊後,三月十七日上午在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進行了慈悲教育國際論壇,下午緊接著舉行SEE Learning教學實踐分享會。

師資培育是國北教大的優良傳統及特色,近年來國北教大也成立了正向發展與社會情緒學習中心,走在台灣教育界社會技能與合作學習的前沿。老師們的工作最重要的兩個面向,一是教學本身,二是班級經營,在班級經營上,近年來合作學習為許多教育機構所重視,而合作學習要能夠成功,社會技能是不可或缺的,由此不論是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SEL)或者社會情緒與倫理學習(SEE Learning)對於現代的教育和孩子未來的發展都至關重要。

也因此此次的論壇相當受到校方的重視,由陳慶和校長開幕致詞,教育學院孫志麟院長、教育系系主任黃永和主任,以及正向發展與社會情緒學習中心林偉文主任分別致詞與引言,陳慶和校長還致贈了感謝狀給涅吉教授與尊珠主任,以及利仁教育基金會的甘銘源董事長與李綠枝執行長。

上午的慈悲教育國際論壇主要由涅吉教授主講「慈悲教育的國際現況」,尊珠先生主講「SEE Learning的發展與影響」,兩場演講都說明了慈悲教育的重要,以及目前在世界各地的發展。

首先國際論壇專題演講「慈悲教育的國際現況」中,涅吉教授提到現今中輟的學生中百分之六十以上都是出於情緒問題而放棄學業,老師卻因為繁重的教學份量與各種教育困境而筋疲力盡,難以幫助到學生,當教育過度強調物質與外在的發展,忽略內在發展時,我們忘記了教育的目的不僅在於幫助學生成為一位有專業技能的人,更重要的是要成為一位好人、一位負責任、能與人和諧相處的人。這樣的教育如果被忽略,外在物質的發展是無法真正帶來幸福的。回顧社會上眾多的情緒問題來源處往往在於我們對於事情的錯估,導致長期的壓力帶來情緒與身心的問題。而慈悲冥想訓練幫助我們穩定情緒、還原事情本來面貌,並且長養對於自他的理解與同理心。

尊珠助理主任在「SEE Learning的發展與影響」演講中,透過舉出北教大院區「和而不同」的雕像,以及孟子名言「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說明了其實SEE Learning的概念在我們傳統文化中都存在著。林偉文主任也說到,儒家的仁與道家的慈,乃至基督教的愛,與佛教的慈悲,都在講述同一種對於自他關愛仁厚的態度,所以SEE Learning的慈悲概念其實是貫通不同文化與宗教的。

人類發展史上,我們看見科技的進步不必然帶來幸福,反而變成了人類相互競爭乃至殺伐的工具,如人類於冷戰的40年代發現鯨魚使用超低頻聲納溝通,超低頻聲納不若一般音波,較無長距離傳輸的能量損耗,能夠將訊息傳遞給遠在六千公里外的同伴,而人類於冷戰時期發現這個現象後,不但沒有用這個新發現來改善人類的生活,促進幸福感,反而將它用在偵測敵艦與潛艇。由此可見,科技的進步不意味著幸福感的提升,反而往往激化衝突與對立,小至個人身心健康每況愈下,大至造成社會與國際問題。也因此以發展慈悲為核心的全方位教育對人類的未來極其重要,簡單有效且隨處可用的穩定情緒、同理他人的技能,不論哪個年齡層的人都能受益。

尊珠主任在此基礎上說明了SEE Learning在國際上的發展,SEE Learning教材已經被翻譯成23個語言,全球有七百多萬名學生受到SEE Learning的教育,六千五百多所學校實施SEE Learning,50多個合作夥伴,400多位認證的促進者,來自50幾個國家,25萬名教師,與10個國際研究據點。在台灣,則已經有18位L1促進者,1852位教師上過SEE Learning課程,2516位學生參與過SEE Learning活動。

上午的論壇報名人數高達兩百位,當天更有許多聽眾現場報名,國際會議廳座位的中間走道也坐滿了想參與的聽眾。下午的論壇每一場都有40-80位觀眾報名,迴響熱烈。

 

2024.03 訪台慈悲之行在台北(一):教師準備工作坊紀實

2024.03 訪台慈悲之行在台北(三):教育實踐分享會

 

分享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