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SEE Learning 課程紀實 與大師有約

2025.03.26

與大師有約—與Negi教授的對話紀錄

與大師有約

同理關注,是發自內心的關切,它源於暖心情感的動機,是慈悲的核心體現。 這種溫柔、親近的心不僅能夠理解他人,更驅使我們伸出援手,以行動落實對他人的關懷。在促進個人成長和建立良好人際關係,都是至關重要。

主辦單位:台南市教育局
時  間:2025年3月26日
地  點:台南市光榮實驗小學
參與人員:台南市九所實驗小學校長主任老師+南科實驗小學主任
紀  錄 者:台南市仙草實驗小學校長李志軒

一、慈悲心在促進個人成長與人際連結上有何重要性?
慈悲心對於個人成長與人際連結至關重要,不僅是建立安全感的關鍵要素,更是確保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得以成長、生存及延續生命最重要的因素。
1. 在個人成長方面,有慈悲心的人能將善良慈悲灌注於知識的傳遞與學習,他所做的一切就會有建設性,帶來正向的意義。反之,缺乏慈悲心的知識傳遞可能會帶來毀壞性的後果。因此慈悲心是個人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內在力量,具有引導知識及能力朝向有利於自我和他人的方向發展。透過培養正念和專注力,個人可以更敏銳地察覺他人的感受和需求,而這項能力也將對慈悲心進一步的成長有所助益。
2. 在人際連結方面,慈悲心是建立穩固人際關係的基石。人與人之間若想要建構安全感,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慈悲心。透過言語、加上臉部表情、說話語氣、肢體語言等非語言溝通,我們真實地傳達內心慈悲的感受。這種由內而外展現的慈悲,能夠讓人感受到溫暖與關懷,進而產生更深層次的連結。
3. 慈悲心是同理心發展的最高層次,稱為「同理關注」(empathic concern)或「動機上的關注」(motivational concern)。這種同理心不僅理解或感受到他人的情緒與困難,最重要的是內心產生關切,並有採取行動來幫助對方解決問題的意願。這種源於內心溫柔、親近之感的動機,是慈悲心的核心要素。相較於僅是情緒上共鳴的同理心,或認知上理解他的同理心,「同理關注」更能驅動我們採取行動,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連結,並積極造福他人。這是為什麼「同理關注」可謂是慈悲心的原因。
4. 從教育中培養慈悲心非常重要,這需要學校、家庭和整個社區共同參與,營造出慈悲的文化。一旦建立慈悲的環境,孩子們就有可能將慈悲內化為自身的價值觀,並在與他人互動時展現,促進更和諧的人際關係。

總之,慈悲心能確保個人成長面向中,知識及能力的正向發展;在人際連結方面,則是建立安全感、促進理解與互助,以及形成深厚關係的關鍵。「同理關注」更是維繫健康人際關係,並展現關懷與行動力的核心動力。

二、如何在學校建立慈悲文化?
在學校建立慈悲文化需從許多層面著手。以下是關鍵做法:
1. 全校參與至關重要|從校長、老師到行政人員和全體教職員工都需要參與慈悲心的落實與實踐,目標是讓慈悲心成為學校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校長可以樹立榜樣,推動慈悲的價值觀。
2. 營造慈悲的環境|透過日常互動、校園活動以及明確落實價值觀,學校可以創造友善與慈悲的氛圍。
3. 將慈悲融入學習|慈悲的概念應該融入不同的學科和情境中,而不是獨立為單一課程,如此可以幫助學生內化慈悲的價值。這種跨領域的整合有助於學生培養綜合能力,並將慈悲內化為核心價值觀。
4. 培養學生的「同理關注」|「同理關注」不僅包含感受或理解他人的困難,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關切他人,並願意採取行動去幫助他。學校可以設計教學、體驗活動,策勵學生培養慈悲心的動機。
5. 重視非語言的溝通|建立學校的慈悲文化不僅僅是言教,更重要的是透過臉部表情、表達語氣和肢體語言等非語言方式,真實地傳達內心的慈悲感受。全校老師和教職員工都當以身作則,體現慈悲的心態與行為。
6. 家長和社區的參與|家長和社區的支持對於學校慈悲文化的永續發展至關重要。學校可以將孩子在校的慈悲課程學習與家長溝通,確保孩子在學校和家中得到價值觀一致的培養環境,降低孩子學習過程中的困惑。
7. 培養專注力與正念|教學生培養專注力和正念,讓他們對他人感受和需求的覺察更敏銳,從而發展慈悲心。這是培養慈悲心的基礎。

總之,在校園中建立慈悲文化需要全方位啟動,除了全校所有成員共同努力,將慈悲融入學校的方方面面,家庭與社區也需要共同參與,方能培養出具有慈悲心的下一代。

三、同理關注(empathic concern)何以構成慈悲?
「同理關注」(empathic concern),或稱「動機同理」(motivational empathy),嚴格來說是一種慈悲,這是因為它超越了同理心的其他層次,包含以下面向:
1. 不只是感受或理解他人的痛苦與需求|「同理關注」不僅如「情緒同理」(emotional empathy)那樣感受到他人的情緒,或者像「認知同理」(cognitive empathy)那樣理解對方的處境。「同理關注」更進一步地真實關切他人的困境。
2. 內心產生持久的關注力與採取行動的意願|當一個人懷有「同理關注」時,他會因他人的困境而在心中產生持續的關注;這份關注會驅使他產生動機,進一步有實際行動的意願,幫助對方解決困難。
3. 源於溫柔與親近感|這種想要幫助他人的動機,是源於內心深處一種溫柔的、溫暖的感受,及與他人親近相連的感覺。這份真誠的情感發自內心、欲求助人。
4. 超越了情緒共鳴和認知理解的侷限|單純的「情緒同理」可能導致自身陷入負面情緒,例如醫護人員的職業耗竭(burnout),而缺乏真實情感連結的認知同理,可能淪為操縱他人、無視他人的情緒狀態。「同理關注」結合了真實的情感感受和認知理解,並加入了付諸行動的意願,因此可謂為慈悲。

總結而言,同理關注之所以構成慈悲,是因為它不只停留在感受或理解的層面,而是進一步地發自內心的關切,並且具備了想積極助人減輕痛苦、解決困難的意願和行動。這種源於暖心情感的動機,是慈悲的核心體現。這種溫柔、親近的心在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和促進個人成長都是至關重要的,不僅令我們能夠理解他人,更驅使我們伸出援手,以行動落實對他人的關懷。

四、建構安全感最重要的元素是什麼?
在安全感的建構中,最重要的元素是慈悲。
1. 這種慈悲心並非僅僅透過言語表達,更重要的是我們的臉部表情、講話的語氣,以及肢體語言等非語言的線索,來傳達內心真正的感受。
2. 如果我們的語言與非語言的表達不一致,最終影響他人感受的將會是非語言的傳遞。

總之,真誠的語言與非語言行為能夠傳遞、體現慈悲、關懷與善意,這是建構安全感最核心的關鍵元素。

 

五、學校如何創造永續的慈悲文化?
想要在校園創造永續的慈悲文化需要將慈悲視為校園文化的核心,多方著手,學校必須持續強調和實踐慈悲的價值觀,使慈悲心體現在各方面,如此慈悲心就會自然而然地成為學校的文化,而不僅是短時間的倡議或活動而已。以下提出關鍵的做法:
1. 全校參與、承諾總動員|創造慈悲的校園文化需要得到全校每個份子的支持,從校長、老師、行政人員、工友到全體教職員工都共同參與,每個人都要在自己的崗位上實踐、體現慈悲心。校長尤其重要,需要帶頭引導、支持慈悲的價值觀,讓慈悲成為學校的核心理念。
2. 將慈悲融入學校的各層面,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為了讓學生的學習得以永續改變,慈悲心需要融入整個校園生活。這意味著課堂教學、師生互動、校園活動,及規章制度,都應是慈悲心的實踐。
3. 整合慈悲的概念,並落實在各學科及情境中的學習|慈悲不單是一門獨立的課程,而是將慈悲心的學習融入各學科及其情境教學中。透過跨領域的整合,學生將可以在不同的狀況條件下學習並體驗慈悲,逐步內化為自身的價值觀和行為習慣。這樣的學習過程將有助於學生建構綜合能力,並讓慈悲成為自身的核心價值。
4. 持續培養學生的「同理關注」|學校當著重培養「同理關注」。這不僅讓學生有能力感受或理解他人的情緒,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內心對他人的關切,並激發學生進一步採取行動去幫助他人的意願。學校可以設計教學、體驗活動,策勵學生發展慈悲心的動機。
5. 重視家長和社區的參與和配合|家長和社區的參與對於學校慈悲教育的永續發展至關重要。孩子在家庭中、社區中會接觸到不同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如果在學校所學的慈悲與家庭、社區環境所經驗到的不一致,孩子將感到困惑。因此學校需要與家長溝通,讓家長了解學校的慈悲教育和學生的學習內容,努力保持價值觀的連貫性及一致性,共造慈悲環境。建議學校可以運用溝通平台,如定期電子報或信件,向家長說明學生在校所學。
6. 培養學生的專注力與正念|即便課堂時間有限,教導學生培養專注力和正念(mindfulness),就能夠讓他們覺察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更敏銳,這是培養慈悲心的基礎。透過提升注意力,學生更能夠理解他人的處境,從而更易生出同理心和慈悲心。

總之,創造永續的慈悲文化需要學校全體成員共同努力,將慈悲融入學校的各個層面,家庭和社區亦須緊密合作,創造出整體持續培養的環境,使學生得以薰陶出內在慈悲心並付諸行動。最重要的是,透由持續強化與實踐,讓慈悲心成為學校文化的核心價值。

六、情緒同理與同理關注有何不同?
情緒同理(emotional empathy)」與「同理關注(empathic concern)」或稱為「動機關注(emotional concern)」二者顯著不同。以下是主要區別:
 

.情緒同理(Emotional Empathy):
1. 是一種情緒上的共鳴。看到別人悲傷,感受到對方的情緒,自己也悲傷,或產生共鳴或共振,稱為emotion resonance。這是一種與他人感同身受的能力。
2. 這是我們的生物本能,經歷數百萬年的演化,有助於彼此間的協調合作。
3. 然而長時間持續地感受他人的痛苦可能會導致負面結果,如身心耗竭(burnout)。
 

同理關注(Empathic Concern)/ 動機上的關注(Motivational Empathy)
1. 不僅是感受或理解他人的痛苦與需求;它超越了情緒層面的感同身受和認知層面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包含了對他人處境的真誠關注。
 (1)內心會產生持久的關注力,並有採取實際行動的動機及意願幫助對方解決困境,亦即「動機」的體現。
 (2)源於內心深處溫柔的、溫暖的感受,及與他人有意義的連結和親近感。
 (3)動機關注是一種慈悲;它不僅包含感受或理解,更驅動我們伸出援手,落實對他人的關懷。
 (4)與情緒同理不同,同理關注不會讓人僅停留在情緒的共鳴中而感到負擔過度;同理關注會將感受轉化為積極助人的行動。
2. 與認知同理不同,同理關注帶有溫暖的情感基礎,避免因理解他人而進一步操縱、玩弄他人。

總而言之,情緒同理主要是指情感上的共鳴,你「感覺到」他人的感受;而同理關注更主動、更具建設性,不僅包含感受和理解,更進一步產生「關心」並付諸「行動」去幫助他人。

分享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