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5.15
作者:Shumay
照片:吳佳祐與利仁團隊
2019年達賴喇嘛尊者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正式宣布SEE Learning開始推廣,2021年利仁基金會與Emory大學正式簽訂MOU,將SEE Learning引入台灣。而2023年3月17日繼上午的慈悲教育國際論壇之後,下午的教學實踐分享會便是見證著這三年來SEE Learning在台灣各級教室內外推廣的成效。
教學實踐分享會分為兩個場次,第一場以學程為分類原則分為幼小、中學、大學&成人三組,各自由不同學程的任教老師分享。第二場則是以主題方式分為班級經營、行政和學科融入三者。共有八位老師分享各自的教學經驗,每一場報名人數都有30-80人不等。
「對情緒教育的重視是未來好學校關注的重點」
在融入行政場次中,吳興國小的現任校長陳靜宜則從校長觀待校務全局的角度,分享自己從事教職以來的心路歷程、過去曾經嘗試過的教育方法,以及選擇SEE Learning的原因。
靜宜校長回憶道過去那個單純的年代,一個孩子的事情,就是所有人的事情,別人的事也是我的事。可是如今,科技發展的結果,人與人的隔閡越來越大,人們也越來越自我中心。很多人對於外境的反應是很衝動的,溝通不良、情緒失控已經變成常態,因此社會情緒的學習是相當必要的。
「就一個行政人員的角度,我覺得我們必須知道這個社會、這個世界會往哪個方向走。我們現在的教育到底要給孩子什麼?」過去的好學校標準可能是勤教嚴管、有紀律、升學率佳。但是現在的好學校,對情緒教育越來越重視。全人教育的面向很廣,但是影響一個人最直接的就是情緒,有良好的情緒控管,與一個人的社會關係與幸福感高度相關。
靜宜校長說:「我當過十二年的導師、十年的主任、九年的校長,我對於孩子的情緒教育非常有感。」不管是90年的心教育、生命教育,還是靜坐相關的資源,或者薩提爾正念課程等等,他都積極地去學習,並且想辦法推廣。但許多年下來,他覺得並沒有太大的成效,因為這些理念雖好,卻沒有系統性的教學方法與訓練師資的方式,沒有完善的系統,因此學校老師參與度不高,校內實施的班級也很少。
但是SEE Learning有著完整的教案,主軸與108課綱相同,有在教育界與心理學界相當知名的大師認證,還有科學佐證。它整合了品格教育、社會情緒教育、反霸凌教育、創傷知情教育、正念教育、和平教育等等當代重要的教育流派,且提供完整的師資培訓方法與教案,簡單易上手且有效,是靜宜校長認為SEE Learning難能可貴的地方。
正在接受SEE Learning L1促進者培訓的靜宜校長計畫,透過教師月會、寒假備課、校務會議、吳興園地與週三晨報等等平台,幫助學校同仁認識SEE Learning,真誠帶出學校願景與教師的使命感,並透過公開論述的文字推廣SEE Learning的內涵。
家長、孩子和老師的資源牆
新北市蘆洲國小的李秀雯老師是幼小組的分享者,她認為SEE Learning的教案簡單、可行,而且非常容易操作,在過程中也可以觀察到這些體驗活動對孩子的正面影響,因此敦促在場的聽眾若對SEE Learning有興趣,可以趕快開始做,一天做一點,一年下來成效就多很多。
她舉自己使用SEE Learning的例子,像是低年級學生剛開始學寫字,她會融入SEE Learning的概念教孩子們正念書寫——在寫的過程中如何用心專注——漸漸發現他們不把寫字當作交功課而已,他們專注寫出來的字非常漂亮。而家長也會告訴孩子,要體諒老師,不要讓老師的眼睛太累,由此孩子們在寫字的時候,也把一份對老師的體貼放在心中。
實踐SEE Learning一年後,二年級上學期家長日活動時,秀雯老師想要讓家長來SEE Learning一下,所以請家長也一起進行關於孩子的仁慈繪圖活動,爸爸媽媽會在這些圖畫中給孩子留言,像是有小朋友覺得媽媽有弟弟之後就不愛自己了,家長的仁慈繪圖便告訴孩子,媽媽還是很愛他,不會只愛弟弟。活動中開啟了共通的話題,有這些話題,大家的心更靠近了,家長覺得有被關懷到,小孩也覺得很幸福,且因此常常在家中傳遞幸福,家長對老師有信心,所以親師關係和諧,他們覺得孩子在這裡可以得到老師很好的對待。秀雯老師說:「很多學生和家長給我的話讓我非常感動,這一屆是我收過最多那種『老師,能在你們班真的太幸運了!』『希望弟弟妹妹也可以給你教!』的回饋。」這些回饋回頭來充實了老師的資源牆,現在秀雯老師的資源牆上貼滿了家長和孩子的卡片,心情不平靜時,到這面牆前看一看,就能平靜下來。
仁慈的力量從老師帶孩子學習SEE Learning開始,拓展到了家庭,如今家庭又反饋回來給老師,讓老師更有力量前進。這,不就是仁慈的感染力嗎?
關於李秀雯老師實踐SEE的故事,請見下列文章:
小結
融入學科場次的台南光榮實驗小學的郭冠慈老師分享了SEE Learning如何融入美術科,像是讓孩子用捏黏土的方式捏出情緒小怪獸,身體實踐的方式來體現和處理情緒。大學學程的關婉玲老師分享如何透過SEE Learning的系統思維,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環境意識、降低對生態危機的焦慮,並且思考自己日常的消費行為如何也是一種與環境問題息息相關的行動。
雖然台灣的SEE Learning推廣才剛剛起步,但是已經有許多老師初嘗了相當正面的實踐成果,將SEE融入班級課程也許並不多花太多時間,但卻可以有效地帶動班上的氣氛,促進學生的友善互動,並且幫助師生乃至家長更加認識自己、同理他人。更重要的是,它將慈悲的微風吹入了校園,引動陣陣良善的漣漪,在社會與環境問題層出不窮的現在,為校園帶來了溫暖與希望。
2024.03 訪台慈悲之行在台北(一):教師準備工作坊紀實
分享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