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6.04
作者:Shumay
照片:馮冠達
3月20日下午,兩位貴賓抵達了位於雲林縣古坑鄉的慈心大自然莊園,佔地15公頃,全部實施有機農法,加上福智園區與心靈生態村周邊土地,成為了全台灣西部最大的有機聚落。
慈心大自然莊園分屬台灣福智團體慈心體系下的一環。慈心這個名字的來源,源自創辦人上日下常老和尚的理念。有別於傳統慣行農法總是使用除草劑、殺蟲劑、農藥化肥,導致環境污染、小動物死亡,乃至回頭危害人類健康,慈心農業希望以慈悲心,也就是不殺害乃至關懷生命的出發點來發展農業。
大自然莊園原本是福智團體向台糖承租的土地,當時日常老和尚因受美國有機理念的啟發,希望在台灣發展有機農業。即使受到先前嘗試有機敗退的許多專家與企業的警告,日常老和尚仍然義無反顧地帶領弟子們走上有機農法的道路。
莊園向台糖承租的這塊土地佈滿碎石塊,土質相當貧瘠,但是響應日常老和尚的有機理念,義工們花了數年搬運土地上的石塊,掘鬆土壤,逐步改善土質。如今它已經成為超過235種動植物安居的天堂。
一進大自然莊園,迎面而來的便是一個可食環境園。
所謂可食環境園,顧名思義便是作物可食的花園。但不僅僅是可食而已,這些作物的安排與栽種設計刻意讓人們得以運用五種感官體驗:由眼睛觀察美麗色彩繽紛的花朵與各式不同植株的外型(視覺);由耳朵傾聽鳥語蟲鳴水花風吟(聽覺);用手觸摸植物的質地乃至搓揉肥皂草的葉子產生出滑膩的液體(觸覺);用鼻子靠近植物聞它天然的辛香味(如尤加利沁涼的香氣、羅勒與打拋葉特有的入菜香氣)(嗅覺);摘下植物吃吃看,如秋海棠的花朵不同顏色,就有不同層次的味道(味覺)。讓在都市生活習慣、五感漸漸鈍化的人們能夠在大自然中打開感官接收器,充分接收大自然萬物的訊息。
可食環境園的設計本身也是這種充分傾聽大自然聲音的體現。設計與栽種者根據不同植物的特性,靈活運用多種栽種方式,讓每種植物都能得到最適合它們生長的環境,同時也體現出生態系統中每一物種相互依存的關係。例如,被稱之為北美三姐妹的南瓜、玉米與豆科植物往往被栽種在一起,因為南瓜匍匐在地生長,加上擁有闊葉,能夠抑制雜草生長,而玉米直立生長,可以讓藤蔓植物當支架攀爬,豆科植物則是有著固氮作用,能夠肥化土壤,提供其他植物所需的養分。
或者螺旋花園中,需光性高的植物被栽種在上面,需光性低的植物在下,如此需高度日照的植物可以庇蔭下面不能過度日曬的植物,讓植物與植物之間形成相互依賴、各取所需的關係。農場的適性栽種,讓植物得以多樣生長,提供周邊的小生命更多元的生長空間。
這樣的栽種方式,需要農人們充分了解植物性格,傾聽大自然的聲音,才可能做到。但是要如何才能傾聽、乃至聽懂大自然的聲音呢?事實上,大自然中自然飄來的草香味與觸目所及的繽紛色彩都在在幫助我們鍛鍊敏銳的身體知覺,乃至對大自然環境的敏銳度。但要能感知到,有賴於一顆寧靜且願意覺察的心。
在參訪大自然莊園時,兩位貴賓數度提到:「這是接地練習的最佳場地!」所謂的接地,便是將心從奔馳的狀態中拉回來,利用對周遭的感官知覺作為下錨點,將注意力導向當下的身體知覺,讓心安住在此時此刻。而莊園中五感具足的環境,不就是最好的與大自然接地的場所嗎?
莊園的人工湖畔栽種著數株彩虹尤加利樹,具有經驗的義工說,尤加利樹幹中有陣陣海潮音的迴響。聽到這個分享,兩位貴賓也將耳朵湊了上去,貼在樹幹上良久,表情非常寧靜祥和,他們是否也在用正念傾聽,傾聽大自然的心音呢?(筆者剛開始是聽不見海潮音的,等到練習許多次後才聽到樹幹裡傳來的呼嚕嚕的回音。由此可見萬物都有自然的聲響或訊息,端看我們的心是否夠寧靜,能感知到他們。)
可是光有寧靜的心是不夠的,還要擁有對生命的關懷,對萬物的慈悲心。
一開始施行有機農法時,作物遭到蟲和鳥類便大量啃食,農人非常困擾,有時幾乎要忍不住走回慣行農業的老路,他們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求助日常老和尚。在老和尚的教誡下,農人學會他們不需要轉作慣行,只需要學會怎麼與其他生命和平共處:給予動物們適當的生存空間,動物也會給我們足夠的生存空間。
當農人開闢了一塊田地專門給動物與昆蟲食用後,很神奇地,動物們只會食用這塊田地中的農作,不會侵犯其他田地,在自己飽食之餘,也給予人類足夠的生存資源。由此可見,對動物的慈悲,他們是感受得到的。
在慣行農作中,人類與動物處於競爭關係,認為給予動物生存空間,他們會無限地傷害自己的利益,因此不給其他動物留餘地,使用化肥與農藥殘害生命。殊不知最後將這些毒物吃進去、並且累積大量毒物在體內的,還是人類這高級掠食者。
相反地,使用有機農法,實踐對萬物的慈悲,給予其他物種足夠的生存空間時,其他動物能安全無虞地生活,也會相應地為人類留下生存空間。如此動物們能夠在自然無毒的環境中生存,人們維持有機耕作,食用無毒的食物,也確保了自己的健康。由此可見,對萬物慈悲,其實也是對自己的慈悲。
小小的農場,體現大大的慈悲胸懷。
在參訪莊園時,經過一片田地,導覽員讓來賓猜這片田地上種植的是什麼,多數人以為是稻米,後來才知道原來是小麥。台灣氣候並不適合小麥生長,之所以栽種小麥,是因為歐洲的糧倉烏克蘭發生戰爭後,糧食減產,導致麵粉與小麥製品價格節節攀升,這樣的全球性連動也影響了台灣的物價上漲。由於台灣有百分之八十的糧食都來自國外進口,一旦全球供應鏈發生問題,台灣將難以自給自足,因此這片麥田體現了農人們對全球情勢的觀察與危機意識。
尊珠先生有感而發:「這個解說完全體現了世界一體的系統性思維。我們都是其中的一份子,與這個系統中的其他人事物息息相關。」
大自然莊園處處用心、處處慈悲的體現,令兩位貴賓相當感動:「從前面五感具足的接地練習,到細緻關懷生命的慈悲,到在大自然中舒展身心的自我慈悲,到植物與植物、植物與動物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乃至到這邊所呈現的全球一體的系統性思維。」
他們說:「慈心大自然莊園是個天然的SEE Learning教室,建議實施SEE Learning的班級來莊園參訪!」
2024.03 訪台慈悲之行在中部(二):慈悲所構築的人間天堂
分享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