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足跡 里山桂林 自然咖啡「徐和明」

2021.11.22

自然咖啡「徐和明」

自然咖啡「徐和明」

品嘗這口不只喝到他對待咖啡的真誠用心,還有對於自己生長土地的綿密關愛,所以甘醇滋味更是久久不散。

「咖啡素人」徐和明的甘醇人生

位於海拔700公尺左右的桂林桃源山區,有一處看似荒廢的農園,只見被矮化的老欉咖啡樹與殘存的檳榔樹幹、姑婆芋、小花蔓澤蘭、蕨類等各種植物共生,雜草叢生的地面則有如一塊彈性十足的柔軟地毯,移動間不小心還會被人面蜘蛛的大網給纏得滿頭滿臉,這裡正是徐和明口中「超自然」的自家咖啡園。


這天,他架上木梯不為採咖啡果,而是為了摘園中自長的成熟木瓜,且當場品嚐起清甜果肉,一臉滿足模樣,成長於桂林苦苓腳聚落的徐和明,小時候摘野果的印象非常深刻,濃郁的百香果香氣是至今仍令他難忘的美好記憶,加上近幾年不時爆發的食安問題,讓他更堅定反璞歸真的自然農法方向。

圖片名稱

隨順自然的咖啡路

原是職業軍人的徐和明,27年軍旅生涯期間,未曾碰過任何含咖啡因的飲料,他從沒想到退休後會跟咖啡結下如此深厚的緣分。


2007年11月,身為家中獨子,為了照顧日漸年邁的父親,他從上校軍階退伍,剛好就在同年10月,太太開始接觸菩提道次第廣論,已退休的徐和明順理成章擔任太太上課的司機,隨後跟著一起學習,得以見識日常老和尚卓越的眼光、並默默醫治眾生的文明病,像推動「光復大地」的慈心理念,就讓他深受感動。


大約60年前,徐和明的父親向國有財產署承租這塊4分大的農地,當時已種植數十棵咖啡樹,古坑咖啡曾是獻給日本天皇的貢品,而有「御用咖啡」的別號,古坑也被譽為「台灣咖啡的原鄉」,不過隨著台灣咖啡產業逐漸沒落,採收好的咖啡豆沒人收購,他的父親只好忍痛倒進水溝裡,從此一半的咖啡園放任生長,不照顧也不採收,另一半則改種柑橘類果樹、檳榔等其他經濟作物。


屆臨退休之際,徐和明開始想到老家這片長期被忽略的咖啡園,早在2003年,古坑鄉舉辦第一屆台灣咖啡節,打響本土咖啡名號,創造古坑咖啡休閒產業奇蹟,也間接帶動桂林村的咖啡產業,徐和明可說是躬逢其盛。不過對於這座「聽其自然」的農園,他其實最初的想法是想拿來養放山雞,連名字都想好了,就叫「有ㄐㄧ咖啡」,取其「有機」咖啡園加「雞」場的有趣雙關語,沒想到學習佛法後觀念丕變,「有ㄐㄧ咖啡」不玩了,成了名符其實的「有機咖啡」農園。


多年來,由於園子裡不施任何化肥、農藥,開花、結果、掉落更是完全依循自然法則,不僅土質相當鬆軟,幾乎高達三層樓高的老欉咖啡樹,根扎得很深,猶如一座咖啡森林,他簡直如獲至寶,父親也放心讓他接手,這位「咖啡素人」就此走進自然農法的不歸路。

 

以自然純淨的咖啡會友

接手咖啡園這些年,他自認是個「不勤奮」的農夫,除了秉持不施肥、不噴藥作法,也讓咖啡園繼續維持無為而治的放任模式,旁人乍見還以為是無人或懶人管理,總忍不住「善意」提醒一番,或批評他的作法不可取,他倒是不介意,繼續讓它喝雨水解渴,偶爾割割草當作綠肥,或清除爬滿樹的小花蔓澤蘭,亦或颱風過後不得不去移除倒樹,就是他僅有的管理作法。


「以咖啡會友」是他的初衷,為了讓老欉咖啡獨特沉穩的韻味,可以跟更多咖啡族分享,回想一開始採果時,必須先架上7尺長梯,踩在梯子頂端以長鉤讓樹枝彎腰,小心翼翼保護既軟又脆的樹枝不被折斷,直到摔過兩次才學會架穩梯子,所以每次採咖啡豆,太太都會提醒他要戴安全帽,可說顆顆都是用血汗換來的辛苦代價啊!


野放的結果就是豆子雖然有滋味,產量卻相當有限,加上大約從5年前開始,他的咖啡園受到從台南東山一路往北蔓延的咖啡木蠹蛾幼蟲波及,咖啡豆幾乎被吃個精光,他仍一貫豁達,笑稱「蟲吃剩的咖啡就是我的」,不過看到蟲害越來越嚴重,為了讓咖啡園的生態能慢慢恢復平衡,這個不勤奮的農夫,去年初只好忍痛將咖啡樹矮化,除了產量驟減,直到今年才見零星結果,最可惜的是咖啡森林已不復見,徒留被矮化的粗壯樹幹供人想像當年景像。


因為咖啡園隔離帶不寬,雖然放棄申請有機認證,不過咖啡的特殊風味早已擄獲一批忠實客戶的心,然而自家產量往往供不應求,必須長期與其他兩位咖啡農友契作,深知咖啡樹下什麼肥料就會回饋什麼味道,他會要求農友們盡量採用自然農法,以確保純淨良好的咖啡豆品質。

圖片名稱

從盲點到亮點的最佳烘焙曲線

2009年,徐和明參加台灣國際咖啡節精品咖啡豆評鑑,獲得頭等獎殊榮,看似幸運,背後卻是他轉念後用心種豆、挑豆及烘焙所展現的成果。


個性堅持且謹慎的他,從咖啡豆的採收、脫皮、發酵、水洗、日曬、脫殼、篩選等步驟都嚴格把關,且完全純手工,像加工前必須淘汰蟲蛀或是瑕疵的生豆,挑選完整的好豆進行烘焙,他只好戴起老花眼鏡一顆顆仔細端詳。


話說第一回手炒咖啡豆,他選用厚重的不銹鋼炒菜鍋,因為爐火不敢開大,硬是從傍晚一直炒到凌晨,整整5、6個鐘頭不敢歇手,上廁所還得拜託女兒接手。炒豆完成後,不喝咖啡的他央請太太充當白老鼠試喝,結論是只有甘醇味卻無香味,不過卻讓他發現烘焙過程中慢火的影響,之後,靠著不斷請教專家及自行摸索,確認火候與翻動力道是影響咖啡豆風味的重要關鍵,他的咖啡路才從盲點逐漸走到亮點。


回想當年比賽得獎後,曾跟隨台大王裕文老師帶領的輔導團隊,走訪多個樣本咖啡園,包括自家咖啡園,從咖啡種植到烘焙整套流程的兩天密集學習,就讓他獲益良多,尤其是學到如何留住香氣的秘訣。這些年,他不斷嘗試,且紀錄過程,早就發黑的炒菜鍋就是明證,至今已炒了不下一千鍋,終於慢慢抓到機器及手工烘焙的共通點,找到最佳烘焙曲線。

 

雖說玩票  卻是堅定的志向

因為有退役軍官的終身俸,讓他不用依靠咖啡維生,可以在沒有經濟壓力下游於藝,卻玩出讓旁人讚嘆的好成績,雖說玩票,以「洪通派」自居,研發咖啡自成一格,卻玩得很專業,因為咖啡對他而言,早已是一種堅定的志向。


這天,徐和明全副武裝進行他口中「二行程」烘焙法,一來衛生,二來避免燙傷,而夏天的爐火早已讓他大汗淋漓。兩階段的作法費工費時,首先將昨晚才花了2小時挑好的生豆入鍋,用慢火炒過一回,期間必須不斷左右換手,直到豆子開始釋放青澀的茶香味才能停手,只為留住「回甘」口感,接下來必須再用烘豆機分批次「催爆」,需不時注意火候及檢查豆子顏色,且仔細聆聽機器內的爆裂聲,就為提高咖啡香氣。


高中念機工科,進入軍校後早就拋到腦後,怎料會為了咖啡重拾舊學,看他在瓦斯爐上快速組裝迷你烘豆機,猶如可愛的混凝土攪拌機,好讓上方的抽油煙機直接抽走油煙,就是來自他的創意。烘好後馬上舉起仍冒煙的烘豆機,猶如高舉著聖火,直接倒在竹編器皿上,再用工業風扇迅速冷卻,順便吹走豆子表面的銀皮,整個烘豆過程中只見他全神貫注、按表操課,雖然手腳不停、不斷進出,動作卻相當熟練從容,一邊還能講解細節,且不改直率幽默的個性,就像才剛說完「二行程」,馬上改口「應該說是兩階段啦,否則會被誤以為是加了機油」,實在讓人忍俊不禁噗哧一笑。

圖片名稱
不管怎樣困難,咖啡依舊綻放美麗的花

關心社區事務  更關懷家鄉土地

囿於古坑咖啡產業近年已逐漸走下坡,一向關心社區事務的他,認為農友不應繼續沉浸過往榮光,必須齊力提升整合相關產業,他強調「雖然自然農法是條艱辛且漫長的道路,卻是必要的,而且只要有更多人陸續加入就有機會」。


他覺得對待土地的善念很重要,不過敦親睦鄰更是不能忽略,這位咖啡素人深知自然農法的實踐並不容易,一來要具備相當經濟基礎,二來要有強烈信念,平時並不會刻意鼓吹他人,幸運的是,他的傻人行徑已慢慢影響周遭農友,如隔壁茶園開始不用除草劑,就讓他振奮不已,他表示「就像當年咖啡幸運獲獎一樣,出發點如果是良善的,機會就會來,真是不可思議」。


2016年7月,基金會開始著手在桂林村推動秀明自然農法課程,直到11月正式授課,徐和明可說是背後最重要的功臣之一,他從找尋社區各項資源、提供自家土地作為示範菜園,上課期間,除了每堂必到,也積極協助繁瑣的行政及連繫工作,就像回鄉10年來,他總是不斷用身體力行支持對家鄉土地的關懷一樣。


他將自家咖啡命名為「甘醇手作咖啡」,可說是實至名歸,而假日才營業的「甘醇手作咖啡客廳」,完全由夫妻倆一手打理、經營,就位於幽靜的苦苓腳聚落,利用老家房舍整理而成,沒有顯著招牌、多餘裝潢,卻更顯溫馨,也讓自然牌咖啡成為這裡真正的主角。


當您一邊品嚐著由他們親手沖泡的香醇黑咖啡,一邊聆聽徐和明分享有趣的咖啡經、細數桂林許多動人的風土民情,彷彿也喝到他對待咖啡的真誠用心,以及對於自己生長土地的綿密關愛,甘醇滋味更是久久不散。

圖片名稱

 

分享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