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8.19
作者:葉育鑫
2024年8月2日是竹構學苑今年的第三場講座,我以上面這句話總結近年學習竹構造的感想。
這次講座我分享了自己從2020年第一屆竹構人才培育計畫(構竹林鐵-竹粼)開始,數個小規模竹構建築之設計與施作的歷程,希望傳遞出現階段竹構的落實是相對辛苦,但富含了永續生態的機會與實踐構築的踏實感。
在當今分工明確的營建體系下,這樣難得的從設計到施工的過程,可能也蘊藏能落實真正永續的機會,我認為這是竹構造特別的地方。
%E5%B0%8F%E8%A6%8F%E6%A8%A1%E7%AB%B9%E6%A7%8B%E5%BB%BA%E7%AF%89%E7%9A%84%E8%90%BD%E5%AF%A6%E7%B6%93%E9%A9%97%20%20%20%E8%AA%B2%E7%A8%8B%E7%B4%80%E5%AF%A6/DSC00271-2.jpg)
接著我整理出:國內竹構造公私部門竹構的代表作品,以及目前常見的公部門三種執行方式(公共藝術、設計競賽與統包工程),目的是說明自從2012年雲林農博後,竹構造得已被實踐的經費來源與條件的差異。
因為這些綜合機緣下,國內目前也已落實多件永久性竹構造(台中大地華德福校舍、長榮大學多功能集會堂與八仙山竹構廁所),與具有前瞻性之實驗性竹構造(第一至四屆島嶼構竹的28件作品)……等,這是已經能讓社會大眾看見的階段性成果。
%E5%B0%8F%E8%A6%8F%E6%A8%A1%E7%AB%B9%E6%A7%8B%E5%BB%BA%E7%AF%89%E7%9A%84%E8%90%BD%E5%AF%A6%E7%B6%93%E9%A9%97%20%20%20%E8%AA%B2%E7%A8%8B%E7%B4%80%E5%AF%A6/%E5%9C%96%E7%89%871_1.jpg)
初樸的竹構造,從2021年臨時性構造物<竹粼>作品開始,學習累積竹構造之知識技術與工班資源,接著收到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提攜邀約,2022年完成位於雲林石壁區<竹創森計畫>中的永久性竹構<瀞座>,同一個計劃下還有另一件作品<竹虹>也在正施工中,這兩件作品分別試圖與竹林的自然演化,及中低海拔的雲霧來對話,
<瀞座>與<竹虹>作品是以設計競賽方式執行。另還有一件採統包工程方式,是位於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的<八仙山自然構築計畫>,當中有四件(<沐竹軒>、<迎竹軒>、<竹泊>與<浮竹軒>)以竹構為主的休閒遊憩空間,分別體現了竹材於建築行為中新建、增改建與裝修分類下的落實方式,目前也已經在工程最後階段。
%E5%B0%8F%E8%A6%8F%E6%A8%A1%E7%AB%B9%E6%A7%8B%E5%BB%BA%E7%AF%89%E7%9A%84%E8%90%BD%E5%AF%A6%E7%B6%93%E9%A9%97%20%20%20%E8%AA%B2%E7%A8%8B%E7%B4%80%E5%AF%A6/%E5%9C%96%E7%89%872_1.jpg)
這些竹構造能落實於公共領域中,除了讓社會大眾能無距離感受竹材的溫潤質地外,構造物與環境共融的空間,更是設計者在面對自然時,體現出能尊重環境的設計倫理。
讓竹構造不僅是物質上的低碳,更是心態上的低限,我認為這是碰觸自然材料時,能自然體會具有生態素養的設計思維。
QA交流過程中有聽眾詢問關於竹構之耐候耐燃……等疑慮,竹子可以透過高溫乾燥之工法維持穩定的狀態,只要透過適當的設計(遮擋紫外線與水),就能與木構造類似,經過適當維護成為永久性之構造物。
竹構造無法防火,但透過非防火構造物法規之規範,可以取得合法建築使用執照,國內目前至少已有3件取得合法執照之永久性竹建築,皆已證明竹構造也是一個可被信賴的構造選項之一。
%E5%B0%8F%E8%A6%8F%E6%A8%A1%E7%AB%B9%E6%A7%8B%E5%BB%BA%E7%AF%89%E7%9A%84%E8%90%BD%E5%AF%A6%E7%B6%93%E9%A9%97%20%20%20%E8%AA%B2%E7%A8%8B%E7%B4%80%E5%AF%A6/DSC00254-3.jpg)
「竹構造不僅是物質上的低碳,更是心態上的低限,我認為這是碰觸自然材料時,能自然體會具有生態素養的設計思維。」這是我今天講座的結語,也是我探索人與環境的開始。
%E5%B0%8F%E8%A6%8F%E6%A8%A1%E7%AB%B9%E6%A7%8B%E5%BB%BA%E7%AF%89%E7%9A%84%E8%90%BD%E5%AF%A6%E7%B6%93%E9%A9%97%20%20%20%E8%AA%B2%E7%A8%8B%E7%B4%80%E5%AF%A6/DSC002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