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臺灣竹構學苑 課程紀實 2023.5.5 石壁竹林導覽、竹林演替探討講座 課程紀實

2023.05.08

2023.5.5 石壁竹林導覽、竹林演替探討講座 課程紀實

2023.5.5 石壁竹林導覽、竹林演替探討講座 課程紀實

臺灣竹構學苑第一堂課,帶著學員來到雲林的石壁—孟宗竹產地,並邀請長年經營竹林的陳兵通村長、與復育原生植物成功的黃瑞祥博士來現場導覽,並請黃博士為學員上一堂竹林演替探討的講座。

作者: 詹秀玲 / 攝影: 吳佳祐

 

臺灣竹林面積估計約有20萬公頃以上,佔臺灣人工造林面積半數,是具有經濟生產規模的可再生性資源,但隨著臺灣竹產業逐漸勢微以來,常見因缺乏管理的竹林荒廢蔓生,不止使竹林的生物多樣性及水土保持力降低,更影響或侵害排擠原生樹林生長問題,如何積極拓展竹的運用以振興竹產業,以及思考竹林管理及林相演替等方案,使適度伐採的竹林能夠提供新生竹更好的生長空間之外,複合的竹木混合林相更能增加生物多樣性及強化水土保持功能,本課程藉由石壁竹林的經營維護狀態,共同探討不同管理方式的竹林樣態以及竹林生態演替的可能性。

A圖片

▲黃瑞祥博士與陳兵通村長帶領我們一同走訪石壁孟宗竹林

 

森林與竹林?

在日本廢棄的孟宗竹林入侵周圍闊葉森林或柳杉林,是一個棘手的生態問題。在臺灣也能觀察到,曾興盛一時的竹產業如今困頓低迷,因而許多原本人為種植的竹林被棄置。沒有疏伐管理的竹林,竹子越生越密,竹管細小,林內陰暗,其他植物很難存活。另一方面,竹林順其天性向外拓展以獲取更多陽光,導致天然闊葉林的生態破壞。
問題癥結在於竹子沒人使用、竹林缺乏管理,思考廢棄竹林的問題,一則是要拓展竹子的應用,讓竹子有出路,讓經濟作物的竹林得以被維護、生生不息,對於生態、對於固碳都有正面助益;二則是思考竹林演替的可能性,如果臺灣竹林的面積遠遠大於需求,很難沒有採收需求去整理竹林,且單一化的竹林生態是脆弱的,一旦開花就整片衰敗殆盡,那麼竹林應該要朝向什麼方向撫育?能不能和其他植物共生?演替成為物種多元的生態系。

A圖片

▲往昔用以燒製竹炭或鷹架的孟宗竹,現多以提供蚵架或竹藝品使用

 

亞泥花蓮礦場曾經可見開採後裸露的岩石,黃瑞祥博士在此成功復育原生植物,成為人人稱道的鳳凰林,並提出以超優勢樹種撫育竹林的觀點。優勢樹種通常具有適應當地環境的能力,因其數量、覆蓋率或生物量居於主導地位的樹種,而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如提供多樣的棲息地、維持生態平衡、穩定生態系結構,對生物多樣性和水土保持亦有重要影響。而超優勢樹種指在優勢樹種中更具支配性,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力更強的樹種。

A圖片

▲牛樟是臺灣原生特有種,其根系深入地表,具有良好水土保持功能

 

黃博士說:「牛樟能『鎮守土壤』,是防止土石流大功臣,過去因經濟價值被人們過度採伐,瀕臨絕種,已列為一級保育樹種」。在黃博士的倡導和推動下,原生種牛樟已經復育成功,希望能更廣泛種植牛樟,繼續守護臺灣山林。牛樟也是少數能與竹林共生的的樹種,讓我們和黃博士和陳兵通村長一起走訪石壁竹林,參訪不同管理方式的竹林樣態,也藉著黃博士的復育理念和經驗,共同探討竹林生態演替的可能性。

 

陳兵通村長解說石壁竹林及管理

石壁的地名緣自於先民從平地遷移到高山的過程中,遇到巨大的石壁擋路,就從旁邊開路到達現在所居住的石壁聚落,因四周望過去都是巨大的岩壁,所以用「石壁」來稱呼這個部落。石壁社區位於古坑鄉草嶺村,面積約10平方公里,海拔1200-1650公尺,位於雲林、嘉義、南投三縣的分界處,是雲林境內海拔最高的山村。石壁社區內,有許多巨石、石塊露出,可見其豐富的地質資源,當地居民就地取材的乾砌石塊牆工法,多處可見巨大連續的石砌牆,成為石壁社區的人文地景特色。

A圖片 A圖片

▲陳兵通村長笑朗歡迎大家

▲從五元二角出發前往木馬古道

 

今天課程的集合處,是石壁社區的五元二角,從一開始的竹構三角涼亭,以現地竹林為建材開始建造,依序又建造四角、五角、六角、七角、八角、九角還有一圓形涼亭,亭子屋頂的角面總和剛好52個角面,以此命名為五元二角。

石壁聚落起自清末,因盛產樟木,加上伐樟木熬樟腦獲利高,清領時期成為重要的樟腦產地,多數居民從事伐樟木、熬樟腦等相關工作,隨著政府治理政策轉變,開始伐木造林。我們在五元二角集合後,沿著木馬古道步行在孟宗竹林下,木馬古道即是石壁先民入山開採林木資源時,用以運輸而闢建的道路。民國五〇至七〇年代,林務局進行柳杉造林,當時居民已轉換為農業生產為主,民國八〇年代,竹子與竹筍的價值水漲船高,居民便在坡度緩的地方改種孟宗竹,因孟宗竹生長速度快,其散生型態的地下莖生長特性,影響原本杉木的生長環境,也漸漸改變石壁社區的森林樣貌,成為現在所見516公頃-幽幽的孟宗竹林。 

A圖片

▲木馬古道是石壁先民入山開採林木資源時,用以運輸而闢建的道路

 

孟宗竹屬於散生型竹類,由於每年都會有從地下莖萌發出的新竹,若放任不管,竹林密度會愈來愈密,使得新生竹的生長空間愈來愈細小,導致竹林生產力日趨低落,而原本密集的地下莖與根系分布減緩,更導致竹林防止崩塌及地滑的能力下降,因此,必需實施「竹林密度管理及控制」,適度擇伐逾齡老竹或枯死竹等的林相整理,以改善竹林老化之情況。

陳村長解說道:孟宗竹的林相管理,非常仰賴人力,每一戶可管理的竹林面積僅約一甲,為防止竹株生長不至變劣,每年疏伐適量之老竹,使新生竹有生長空間,而疏伐數量視經營目的而定。若為竹筍生產為主,採低密度的疏植、換取陽光照射面積,提增地溫促進發筍;若為竹材生產為主,則採較高密度的密植。老竹砍伐不但有利於新竹林之更新、生長與增加收入外,也具有防治或減輕簇葉病之效果。

孟宗竹的竹筍產期在每年11月至翌年2月的冬季,在地下萌發而未出土前挖出,即是「冬筍」,筍籜筍毛都是橙黃色的;冬筍若不採割而留至春分左右的春雨頻至時,即發育為「春筍」,筍毛已轉變為黑褐色,產期約3-5月,4月份是孟宗竹筍盛產期(約占全年產量7成),尤以清明至穀雨間最多,但以在冬季採收者最為味美。採竹時,就要新筍挑選,留下筍徑寬大長成新竹,較小的新筍才採收食用,也是要長久經營管理一片竹林時,非常重要的觀念。

 

石壁孟宗竹林下可見的原生樹種

跟著黃博士踏訪這片幽靜的孟宗竹林,經驗豐富的黃博士一眼就從竹林下植被中,找到6種以上的原生樹種小苗,經居民證實,確實非常常見在竹林下,黃博士苦口婆心建議若能夠留下小苗,加以選拔復育,即可培育在地超優勢樹種,具備「耐陰」、「好爭光線」、「挺過三大考驗」的生長潛力。

牛樟
烏心石
木荷
黃杞
狗骨仔
杜英

A圖片 A圖片 A圖片

▲石壁這片孟宗竹林下,隨處可見烏心石、狗骨仔等原生小樹苗

 

黃瑞祥博士提出:從超優勢樹種的概念談竹林生態的可能演替方向

什麼是「超優勢樹種」?

2013年10月17日美國著名期刊Science登載(Hyperdominance in the Amazonian tree flora),120位專家分析來自1170處樹區調查,凸顯出亞馬遜雨林異常多樣性的相關數據。面積達600萬平方公里的亞馬遜雨林包括亞馬遜盆地(含括巴西、秘魯與哥倫比亞局部部份)與蓋亞那地盾(含括圭亞那、蘇利南與法屬圭亞那),常被稱為世界之肺。佔全球1/10森林面積的南美亞馬遜森林,樹木總數約有3900億株,統計1萬6千多種樹種,但雨林內半數以上林木,來自於樹種數量僅佔1.4%-其中227種「超優勢樹種」,數量占了所有林木的半數。

臺灣「鎮守之森」-超優勢樹種的選拔與復育

臺灣生態環境數百年來改變超大,尤其中、低海拔的山地可說是面目全非,很少人理解或警覺到臺灣曾經也有原來族羣甚多的超優勢樹種(牛樟、烏心石、臺灣櫸等)存在,因有很棒的木材質地先民利用為梁柱建材日用家具而遭殃,經長期大量砍掉或被盜伐,僅有少數的人工造林,它們悲哀的已淪為稀疏、瀕危的樹種。

現在中、低海拔的油桐、血桐、山黄麻等,短壽命先驅樹種繼續繁衍遍生的話,臺灣山林恐怕成為「空殼」的林相,徒有綠意,實質上缺乏涵養水源+穩定國土的功能,因為一般雜木只有數年就會被白蟻、靈芝、病蟲害攻擊致腐朽傾倒,而超優勢樹種可以活上千百年以上,這雄偉群體屹立於森林之中可以「護國神木」稱之。

A圖片

▲黃瑞祥博士講述超優勢樹種與回顧伐採臺灣豐沛林木資源的歷史

 

推算臺灣原始森林由四千多種植物組成,於海拔100-1500公尺「樟楠櫧林帶」的主要鄉土優勢喬木,初級篩選大約由50種「超優勢植物」構成主要骨幹:(1)牛樟、(2)臺灣欅、(3)烏心石、(4)黄連木、(5)大葉楠、(6)香楠、(7)紅楠、(8)菲律賓楠、(9)臺灣雅楠、(10)木荷、(11)杜英、(12)薯豆、(13)苦楝、(14)樟樹、(15)臺灣檫樹、(16)日本楨楠、(17)霧社楨楠、(18)毛柿、(19)破布烏、(20)青剛櫟、(21)赤皮櫟、(22)錐果櫟、(23)大葉石櫟、(24)三斗石櫟、(25)短尾葉石櫟、(26)烏來柯、(27)長尾柯、(28)鋸葉長尾柯、(29)黄杞、(30)江某、(31)臺灣相思樹、(32)狗骨仔、(33)大丁黄、(34)南投石櫟、(35)浸水營石櫟、(36)大武石櫟、(37)子彈石櫟、(38)台東石櫟、(39)捲斗櫟、(40)嶺南青剛櫟、(41)灰背櫟、(42)印度苦櫧、(43)杏葉石櫟、(44)臺灣苦櫧、(45)長葉木薑子、(46)楓香、(47)臺灣赤楊、(48)大頭茶、(49)臺灣胡桃、(50)榔榆

這些適應臺灣風土環境(颱風+強降雨+病蟲害)的長壽樹木植羣,有金剛不壞之身及浴火鳳凰再生的生命力,立足於斯超過數萬年之久,可惜經人類長期伐採巳消亡殆盡,若缺乏積極作為,去尋找+復育+繁殖+造林來建構築國土的「鎮守之森」,恐怕我們及後代子孫要面對缺水+暴雨+土石流的環境衝擊,將永無寧日。黃博士呼籲在保育行動積極的現今作為,對於「超優勢樹種」的復育與利用,應與復育與廣泛保存稀有物種受到同等重視。
 

伐採殆盡的本土超優勢喬木

接下來的課程,黃博士帶我們藉由回顧臺灣伐木歷史,共同探尋這些曾經立足於臺灣土地上的超優勢喬木軌跡。
檢視1927年「臺灣樟樹事業調查報告書」的「臺灣樟樹分布圖」,樟樹林主要分布於臺灣200-2000公尺低、中海拔地帶,原本樹多水多→環境無傷;可惜它們已遭砍除殆盡,樹少水多→環境遭殃,可能陷入「國在山河無」的生態浩劫境地。

A圖片 A圖片

 

永山規矩雄(1887-)於1927年出版《臺灣木竹材之利用》,統整出215種樹木用途

永山認為木材利用的基礎條件「主要是以木材的性質、經濟的關係及習慣三要素相互作用下的實際利用,且具有地方色彩。」他觀察到臺灣人在木料使用法上和日本的差異,如在日本並不使用屈曲材和角材,而臺灣用在桁、梁、柱這些圓木會經過鉋削然後加上顏料和塗料,臺灣人在器具用材的消耗上,闊葉樹所占的比例較多。可看出臺灣人在雜木的利用上遠比日本發達,可稱為臺灣的特色。

此部經典之作被譽為臺灣木材利用文獻上最重要的參考資料,掌握了臺灣人木材利用的種類之後,再統整出215種樹木列表說明各別可利用的用途。此著作不僅總論木材的意義、性質和形態,也針對建築、造船、土工、橋梁、水工、車輪、小木工、雕刻、鏃作、農具用材等利用方面,詳細論述臺灣人各種木竹材的分類、特質、利用地方和用材樹種,並且掌握臺灣人木材的利用範圍、販路系統及工藝性質,清楚的掌握了臺灣人木竹材利用的各項用途與生活上的關係。

A圖片

▲台灣天然林之牛樟常被盜伐,在台東花蓮交界之新港山仍有近千單株殘留

 

狗骨仔-雕刻木材

2018/1/17由文化部核定為國定古蹟-嘉義城隍廟典藏神轎,全轎除骨架龍柱採「赤皮」木材,其餘皆由超過30公分以上的「狗骨仔」木材雕刻,雕工細緻、木材罕見。狗骨仔,屬於茜草科,其木材堅韌如狗骨而得名,紋理細緻為刻印章的上材,台灣西部淺山早已伐採殆盡。

古宅材料的啟示

台北林安泰古厝門廳的木柱與大通樑大部分使用烏心石木料,雖已將近二百年,但大部分尚未見有腐朽之處,相當可貴;雕刻部分爪筒、月眉樑、斗拱等木雕材料均使用樟木,稍有風化也沒有蟲蛀;宜蘭員山枕山的鄭吉雄先生分享:拆老宅時特別注意,樑柱的杉木受潮已部分腐朽,但苦楝木材的邊柱完好如新。

選擇多樣的長壽超優勢樹種+繁殖苗木+進行山地造林

輔導原住民長期就業+厚植林木資源+穩定山坡地水土保持

這些烏心石、樟木、苦楝的木材含有防蟲防腐的成分,非常耐久,先民早期砍伐使用的超優勢植物,以現代的營養系林業的經營理念,加以選拔優良品系+建立採穗園+大量扦插繁殖+坡地適地適種+甚至於易崩塌的敏感地帶採密植的方式,縮短土壤曝露沖刷的風險+輔導原住民進行除草割蔓及護林的工作。上下一心+長期政策支持+在地居民關注+造林所需經費有限且惠而不費+產生多重經濟與生態效益,相信假以時日這些原生的長壽超優勢樹種復臨於台灣山坡地,其長遠護土保水的效益,隨時日增成為蔥鬱茂林,亦將是生活於下游的城鄉居民最大保障與福祉。

亞泥花蓮廠的植生綠化經驗

黃瑞祥博士1987年從夏威夷回來,在台北林業試驗所擔任副研究員,作台灣原生植物的復育工作,持續的為生態保護付出,而今我們所看到原本青翠的山脈成了癩痢頭似的山,後來又變成亞泥鳳凰林的綠色隧道,也是黃博士1990年到亞洲水泥公司花蓮管理處擔任經理,廠方對於礦場的生態維護才有了更確切的觀念與作法。

A圖片

 

亞泥強調的是礦區的「植生復舊」。也就是在調查過去被破壞的生態,並盡力使其恢復原貌。黃博士說:「綠化,並非綠色化,最重要的是要恢復它的原生環境。」當時便從兩方面著手。植物的調查找了陳玉峰博士,篩選原生植物,進行繁殖、培育、健化及出栽等生態綠化工作先改善灌溉及施肥的方法,以提供植物良好的生長環境,並提出「過程比結果還重要。我們不能現在就去種大樹,而是要種小苗。過程中提供小苗需要的環境,強調滿意原則;而非追求表面完美,馬上就要看到效果。」也就是達爾文提出的『物競天擇』,是『適者生存』,而非『最適者生存』。

亞泥在黃瑞祥博士手中有了新生命,當一名德國地質學博士Klein Herin,一見礦山,驚訝地說:「真讓人無法想像,你們竟有辦法讓石壁也長樹!採掘石灰石製成水泥,設法讓大地的傷害減至最低,恢復原來的景觀,亞泥所做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另外,日本的石灰石協會,在參觀礦山的植生綠化後,成員們表情馬上變得嚴肅起來。日人事後向礦物局官員表示:「以前都是你們台灣人到日本來學習如何經營礦場,以後你們不用來,反倒是我們要派人來向你們學習。」亞泥抓住了生態「自組織化」。

 

為什麼要復育原始林

森林土壤碳匯及生態永續性遠高於因人類農業活動所耕作的土地,就林業碳移除面來看,過去臺灣地區竹材的產銷相當具有規模及特色,隨著時代的變遷竹林的經營沒落,在無利可圖的狀態下,臺灣地區有許多的竹林已呈荒廢,實在令人覺得惋惜。在植物固定CO2能力受到國際重視的同時,竹類的碳貯存能力也受到相當的重視,而竹類是臺灣的重要資源,佔有相當的面積,如能妥善經營對於CO2吸存的貢獻不可小覷,然而這必須在一個正常的經營體系上才能達成,即竹林必須維持良好的結構,並進行精緻化的管理,包括疏伐與施肥,此外所收穫的竹材也要充分的獲得利用。

耗資數億打造水庫,但沒有森林,何來水源?黃博士舉例道:是否常聽見八掌溪的溪水暴漲呢?過去阿里山區下一場雨,得經過七天的雨水匯集後,才會流入八掌溪,現在只要一天,暴漲的雨水就會奔流至八掌溪...。臺灣歷經千百年所孕育的森林,全島林野覆蓋率,從20世紀初的80%,到光復初期的64%,至今21世紀只剩下52%。臺灣的淺山坡地,原本雜生的原始樹種,也幾乎被砍伐殆盡,變成茶樹、檳榔樹、果樹等。伴隨著臺灣現代化的這一百多年,山林資源砍伐殆盡的結果,留不住的水與土,即使再多的水土保持工程,也無法徹底保障山林潰決下的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隨著臺灣山林破壞,下一代接收的,將是怎樣的山河?農業專家蔣夢麟曾提出警語說:「森林是臺灣的生命線」,「無森林,就無臺灣。」,黃博士所以說:「打造一座森林,就等於涵養一個水庫。」

A圖片

▲石壁孟宗竹的竹林總面積達516公頃,動用全村人力共同維護,實屬不易

 

從石壁居民用心經營這片516公頃的孟宗竹林來看,可以體會到守護山林資源的心念,若以經營孟宗竹所能負擔人力、時間、投入成本來計算,黃博士以閔南語「利不及費」來比喻,坡度平緩或管理可及範圍內,可持續或更積極規劃竹林經營與管理,但在坡度陡峭或管理已力不可及範圍,建議疏伐時可開始保留竹林下的原生超優勢樹苗,提供竹木林自然演替的空間,更宣導「保育」山林的觀念,即「這一代人使用資源,不妨礙或排擠下一代人對相同資源的取用」,經營竹林的同時,也能夠保育自然森林。

 

 

 

分享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