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SEE Learning 課程紀實 SEE Learning訪台貴賓—涅吉教授與桑弗先生

2022.12.01

SEE Learning訪台貴賓—涅吉教授與桑弗先生Lobsang Tenzin Negi and Tsondue Samphel

SEE Learning訪台貴賓—涅吉教授與桑弗先生

涅吉教授是少數同時擁有藏傳佛教最高學位和西方博士雙學位的學者,是當代慈悲冥想科學、慈悲訓練和慈悲教育的主要推手,2004涅吉博士為了協助憂鬱和情緒困擾的大學生,發展出CBCT認知為本的慈悲訓練,至今CBCT成為當代慈悲訓練的先驅,發展成能因應情緒困擾和慢性壓力的心理健康工具;桑弗先生是負責台灣慈悲教育計畫SEE Learning的資深執行,隨著全球化和AI發展而改變的教育趨勢,SEE Learning從個人出發、強調人際相互依存和系統思考,彌補了傳統教育的不足,更是一股溫柔的力量和連結。

冥想科學是21世紀新興學科,拓展了人類對心靈世界和大腦的認識、提供有效調整負面情緒和改變心理狀態的技術。集中營倖存的僧侶以「修心法(lo jong)」穿越苦難,引發當代心理學家的興趣,也使得佛教「慈悲心」成為西方情緒科學取法的對象和研究主題。埃默里大學「冥想科學與慈悲為本倫理中心」(Center for Contemplative Science and Compassion-Based Ethics ,CCSCBE)主任涅基博士即是其中的先驅和當代慈悲心運動的領航者。

 

二十一世紀前後一股重視利他、合作的人類演化新典範正在逐漸翻轉物競天擇的舊思潮,強調覺察、慈悲和實踐參與的東方慈悲冥想科學,成為大疫情時代療癒孤獨與個人主義的活水。美國埃默里大學冥想科學和慈悲為本倫理中心(之後簡稱慈悲中心)是橋接東西方的重鎮,中心主任涅吉教授(Prof. Lobsang Tenzin Negi)是少數同時擁有藏傳佛教最高學位和西方博士雙學位的學者,是當代慈悲冥想科學、慈悲訓練和慈悲教育的主要推手;負責台灣慈悲教育計畫(之後簡稱SEE Learning)的資深執行桑弗先生(Mr. Tsondue Samphel)同時也任職於慈悲中心的埃默里—西藏科學計畫。兩人為了走進世界離開成長的故里,從東方到西方、從宗教慈悲傳統到當代情緒科學,致力於匯通東西所長,SEE Learning即是核心成果之一。

 

涅吉教授曾經出家27年,他出生在鄰近西藏的印度北方山區金瑙爾(Kinnaur),14歲進入印度達蘭拉(Dharamasala)佛教辯經學院接受僧侶訓練,之後進入南印度的哲蚌寺洛色林僧院(Drepung Loseling Monastery)繼續學習,1994年獲得那然巴格西(Geshe Lharampa)。涅吉博士是1991年成立的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哲蚌寺洛色林僧院的創始人和精神導師,也是1998年成立的「埃默里大學西藏友好中心」(Emory-Tibet Partnership,ETC)聯合創始人和主任;後者在2017年轉型成為「冥想科學與慈悲為本倫理中心」(CCSCBE)。

 

2022年進而將慈悲心的科學研究計畫納入「冥想科學與慈悲為本倫理中心」(CCSCBE)成為重要的面向,促進並辦理沉思科學研討會系列,並鼓勵於各種研究中進行項目合作。CBCT、SEE Learning、「藏傳僧侶科學教育計畫」(Emory-Tibet Science Initiative,簡稱 ETSI)」和「慈悲科學的大學計畫」(University Programs for Investigating the Science of Compassion,簡稱UPISC)是涅吉博士領導的埃默里大學「冥想科學與慈悲為本倫理中心」(CCSCBE)的四個核心項目。

 

涅吉教授在1999年獲得埃默里大學文學院博士學位,他的跨學科論文以傳統佛教和當代西方情緒科學對健康的影響為核心,目前的研究重點是現代科學與冥想實踐的互補性。過去二十幾年來涅吉博士一直是成人和兒童慈悲心培訓計劃和慈悲科學的重要領導者。涅吉教授在2004年為了協助憂鬱和情緒困擾的大學生,發展出CBCT(認知為本的慈悲訓練),CBCT是當代慈悲訓練的先驅、累積了豐富的研究成果。CBCT目前已經發展成能因應情緒困擾和慢性壓力的心理健康工具,相關研究是當今慈悲冥想實務中的佼佼者(包含NIH資助的計畫),已經運用於許多國家不同地區和各種族群(例如大學生、醫生、護士、癌症患者、退伍軍人等)。與印度的寺院長期合作,加深僧侶學者對神經科學的理解,了解當前的神經科學研究項目和方法。

 

CBCT也成為後續發展SEE Learning的基礎 ,涅吉教授同時也是SEE Learning課程開發團隊的召集人,透過系統性的培養慈悲心、促進個人和世界的幸福感。其中寄養家庭兒童和青少年的系列研究成為之後SEE Learning的基礎;SEE Learning也奠基在CBCT的理論架構中。SEE Learning強調仁慈、善良、寬恕和正義等人類共通的世俗倫理、無涉宗教、是一種心靈的教育;另外,SEE Learning不只是知識的學習,更重視心的傳遞和以身作則,桑弗先生一路協助台灣SEE Learning的扎根和發展,是最暖心的示範。

 

2019年SEE Learning在德里正式對全球發布,目前已經翻譯成22種語言、在全球六大洲、60個國家/地區超過五十個分支機構推動之中。全球化和AI改變了二十一世紀的教育趨勢 ,SEE Learning則彌補了傳統教育的不足。全世界已經有超過25萬個教師、六百萬學生參與課程,也有十個地區的團隊正進行相關研究中。在錯綜複雜的世界中,SEE Learning從個人出發、強調人際相互依存和系統思考。在越來越嚴峻的極端氣候和生態危機中,在人類社會被宗教、種族、階層分裂對峙之下,SEE Learning是溫柔的力量和連結。

 

台灣社會在少子化的衝擊中呼籲:「一個孩子都不能少、培養多元人才」 ;然而多元升學和出國管道增加拉大了貧富差距、台灣兒童與青少年的心理問題與自殺死亡率節節攀升、競爭和升學主義的魔咒難除……。涅吉教授和桑弗先生的來訪不只讓台灣透過SEE Learning與世界接軌,也是反思台灣教育和注入活水的機會!

 

【參考】Apple Podcast
    Dr. Geshe Lobsang Tenzin Negi: Compassion During a Pandemic
    Health is Everything

    親子天下媒體中心 - 賓靜蓀 (親子天下雜誌124期 2022-09-01出刊)

    親子天下 2022-12-27
    Google最新研究:未來教育9大趨勢重點為何?該做什麼準備? 

    親子天下 2022-09-01
    體檢現況》全台逾三分之一國中小不滿六班|教育落差擴大學校 不能只教出一個第一

 

作者:陳燕錚(SEE Learning L1 促進者)

 

 

 

分享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