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2.04
2023年SEE Learning國際論壇—喚起慈悲心的教育
自1990年代來,臺灣教改未曾停下腳步,晚近的發展趨勢來到素養導向的時代,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已成為國際教育思潮的主流,臺灣教育改革終於從學知識走到學素養。近年國際上的素養學習有一先驅大計逐步展開,是美國埃默里(EMORY)大學冥想科學與慈悲為本倫理中心(Center for Contemplative Science and-Compassion-Based-Ethics;CCSCBE;簡稱:慈悲中心),與第十四世達賴喇嘛於2019年對全球啟動的「社會、情緒與倫理學習」SEE-Learning計畫。
利仁教育基金會自2022年1月與埃默里大學CCSCBE中心簽訂了合作備忘錄,成為該計畫在臺的正式合作機構,2022年末就邀請到「冥想科學與慈悲為本倫理中心」主任―洛桑丹增‧涅吉教授(Prof. Lobsang Tenzin Negi),與SEE-Learning計畫總召松杜‧桑弗(Tsondue Samphel)二位國際學者於2023年一月來臺,我們速即洽詢臺灣教育龍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得到田秀蘭院長的允諾共同主辦國際論壇。
1月13日上午的國際論壇,由臺師大宋曜廷副校長、與利仁基金會甘銘源董事長致詞,臺師大副校長宋曜廷表示,東西方許多智慧是共同的,以今天的主題「慈悲心」來說,華人的先賢就曾提出大同世界、博愛等類似觀念,但社會比較少付諸實踐。隨著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人與人間的互動越來越頻繁,社會更需要和諧、關愛別人的心。SEE-Learning強調的社會、情緒與倫理學習,可能是陪伴憂鬱世代面對人類未來挑戰的解方。利仁基金會董事長甘銘源提到,他的本業建築師,面對氣候變遷,不斷尋求低碳、永續的空間環境設計。在SEE-Learning中學到系統思考,理解大自然萬物相互依存,須謹慎使用自然資源,將環境視為人權,而不是消費商品。
主講人涅吉教授指出,SEE-Learning起源於達賴喇嘛的願景。達賴喇嘛認為愛與慈悲、寬容等價值,是人們的必需品,面對世界的各項挑戰,必須發起一場心靈的革命,尤其是須從教育扎根。涅吉教授引述各國統計資料指出,全球有越來越多青少年面臨精神健康的衝擊,而精神問題往往源自童年,家庭和中小學環境,是決定下一代「情緒健康」的關鍵。
圓桌論壇主持人臺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系教授陳學志表示,現代人追求外在,以為快樂、幸福都是由外在決定,忽視了內在的探索。國外曾有實驗,讓大學生不帶手機在室內待15分鐘,發現超過一半的受測者都受不了無聊,寧可被電擊,可見人們依賴外在刺激,欠缺觀照內在的能力。
接著由臺師大與北教大三位學者的與談,激發在場企業界、學術界與教育界人士共鳴,如何關注各年齡層人們的情緒與心靈健康?面對這項全球性的挑戰,須從教育扎根。
唯「喚起慈悲心的教育」,那份共同人性—愛與慈悲、寛容等價值。期盼從學習SEE-Learning開始,讓家庭、學校和社會更和諧。如同第十四世達賴喇嘛曾說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角色,能讓我等了知真相,助智慧結合慈悲的責任感。⋯⋯不只個人會更幸福,家庭、以及全世界都能更和平,更容易團結合作,且隨時與他人同甘共苦,相互幫助。現在全球暖化問題非常嚴峻,我們亟需同一個社區的觀念,無論來自世界的東方、西方、南方,以及北方,我們都是一樣的!」
延伸閱讀:臺師大論壇談慈悲教育 關注青少年心靈健康
作者:劉惠如(SEE Learning 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