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SEE Learning 課程紀實 2024.03 訪台慈悲之行在台北(一):教師準備工作坊紀實

2024.05.13

2024.03 訪台慈悲之行在台北(一):教師準備工作坊紀實2024.03 Journey of Compassion in Taipei I: Teacher's Preparation Workshop

2024.03 訪台慈悲之行在台北(一):教師準備工作坊紀實

這樣扎根於傳統思想與文化的方式,讓SEE Learning不只是一個外來的教育理念而已,而能夠汲取本地文化的精髓,更有效地將SEE融合入當地社會與教育體制中,可以說,這種包容當地文化差異性,乃至善用當地特質的實施方式本身也是一種「和而不同」、一種慈悲的體現。

作者:Shumay

照片:吳佳祐與利仁團隊

緊接著台南的行程後,兩位講師來到了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利仁基金會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後簡稱北教大)教育系以及正向發展與社會情緒學習中心合作舉辦了3月14日到3月16日為期三天的SEE Learning教師準備工作坊,這是建立在對SEE Learning已有基礎認識之上、較深入的體驗課程,僅開放給已經受過初階培訓(SEE 101)和進階培訓(Getting Started with SEE Learning)的老師們報名,報名且順利取得課程結業證明的老師有63位。

這三天的教師準備工作坊,涵蓋所有的SEE Learning教案章節,並加強著重後面章節的核心概念「共同人性」、「系統思考和相互依存」、「自我慈悲」、「感恩」,這是台灣引進SEE Learning以來較少於課程培訓中深入著墨的部分:初階培訓(SEE 101)雖然涵蓋全部概念,但是較為表淺,只是先建立基礎認識。而進階培訓(Getting Started with SEE Learning)則著重在前兩章(「打造慈悲教室」與「建造復原力」)概念的建立與活動體驗。這次的教師準備工作坊是兩位講師首次在台灣,以實體的方式帶老師們深入SEE Learning後半部分,對想要深入學習SEE Learning的老師們而言意義重大。

涅吉教授和尊珠先生帶領大家先熟悉每一章節的主要概念,然後再跟大家進行體驗活動。這一次跟過去不同的是,我們邀請到利仁的L1促進者們來主持體驗活動,結束後再由涅吉教授和尊珠先生帶大家總結,過程中兩位講師也時常參與討論,並且給予回應。

 

SEE的具體實踐方法

前土城國中校長,同時也是利仁教育基金會SEE Learning中心主任的陶道毓指出:「傳統教育中,我們往往以說的方式傳遞知識,因此在學習SEE Learning時,不免落入老師在講台前說明的模式,學生參與很少。在帶SEE Learning時,尤其容易直接由老師帶出結論,而非由學生透過充分表達與摸索後,自己達成結論。」

陶校長認為,兩位講師帶我們進行工作坊的過程中,用親身示範的方式讓我們體會到如何深入帶體驗活動,透過簡單的問題,促發參與者熱烈的討論,又如何從參與者的討論中抽取與延伸出SEE Learning相關的豐富內涵,令我們達致體現性的理解。陶校長說:「這讓我們具體看見SEE Learning活動中,不是透過老師嘴巴講,而是在活動進行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由學生領會出來的。」

舉例而言,慈悲樹的活動讓參與的多位老師相當感動,他們不約而同地說,我們認識慈悲的概念往往會從他的行為表現或定義來學習,但是慈悲樹體驗活動,讓我們看見慈悲要生成需要眾多的條件支持,它茁壯後會如何顯現在身心上,最後乃至能看見慈悲在社會上推廣後枝繁葉茂、欣欣向榮的狀態。這個活動雖然簡單,但是讓我們具體體會到慈悲不是空中樓閣,也不是在結果行為上去做要求,而是只要具備條件,我們每個人都能長養慈悲,乃至能練習幫助他人培養慈悲。如此一來,我們便能將重點放在生成慈悲的方法,如何為自他提供容易長養慈悲的環境與條件,而非從慈悲的果實應該長什麼樣子去教育或要求學生。

 

SEE Learning的彈性在地化

此次參與策劃與組織台北場活動的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系副教授兼正向發展與社會情緒學習中心主任林偉文老師說:「之前我們主要透過看書了解SEE Learning,但是兩位貴賓來台帶領我們進行活動的過程中,讓我看見SEE Learning具體實踐的方式。」

林偉文主任認為,現在世界上充斥的各種學習理論與架構往往在實踐上有兩種現象:一、人們僅是透過書本了解,但是在實踐層次上沒有具體的教案與方法,沒有教師的系統訓練,導致概念不明確,濫用現象層出不窮。二則是為了避免這種情況,走向另一個極端,過度嚴格地定義實踐的方式,使得教師的自由度與發揮空間極小,不斷要被審查是否嚴格根據教材來執行,否則便不符合其教育理念。

「但是在兩位講師的帶領下,我看見SEE Learning的實踐既有完整的教師訓練、具體的教案,又有後續的保溫與交流,而且兩位講師包容度極大,只要合乎SEE Learning的核心精神,他們就非常鼓勵用在地化的方式來呈現SEE的九大主題與三個層次。」

具體的例子是尊珠先生在討論SEE Learning時,往往汲取台灣傳統文化或思想中的相似概念,幫助參與者體會SEE的精神。尊珠先生在參訪校園時,看見了國北教大的雕像下方寫著孔子的名言「和而不同」,了解到這句話近似於SEE Learning中倡導不同的人如何互相理解、和諧共處,而非如眾多移民社會以強壓方式同化他者文化,或者以相同文化或不同文化的區分方式定義他人是自己人與否,進而衍生出同理心的界線。不同於此,由於了解到所有人,即使在各方面有著不同,但都有著相同的基本需求:得到快樂、遠離痛苦,希望被慈悲對待,而非被殘酷對待,因此能奠基在此基礎上同理對方,同理心的界線便可被進一步擴張。

在進行為身體知覺命名這個體驗活動時,促進者李恩雯老師邀請參與者們在自己傳統的語言或俚語中找尋描述身體知覺的詞彙,於是討論不再只是教科書上的「冷、熱、軟、硬、緊繃、放鬆」,變成了「脖子硬矻矻」、「心臟撲通跳」、「腳底冷吱吱」等等在地化用語。大家爭相在自己的成長經驗中挖掘出生動的語彙來豐富身體知覺的表達,更進一步地讓SEE Learning中的身體知覺概念變得立體且有趣。

這樣扎根於傳統思想與文化的方式,讓SEE Learning不只是一個外來的教育理念而已,而能夠汲取本地文化的精髓,更有效地將SEE融合入當地社會與教育體制中,可以說,這種包容當地文化差異性,乃至善用當地特質的實施方式本身也是一種「和而不同」、一種慈悲的體現。

 

結語

這次工作坊僅有三天,卻必須完成幾乎所有章節。兩位講師並未快速地把所有活動都帶完,而是說明概念之外,就每一章節的核心主題選擇一兩樣活動,帶參與者透過充分進行活動,去體驗和品味SEE Learning的精神。

這種帶領的方式帶來了許多啟發:在實踐層次上,教師往往有進度壓力,擔憂無法在進度外花太多時間進行SEE相關的活動,而兩位講師所示範的,就在告訴我們並非要照本宣科地跟著教案走完所有活動,而是即使只進行一兩個活動,也能夠傳達出這一章想要表達的核心內涵。

如何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僅進行一項活動就能讓學生透過投入其中,深入體會SEE內涵,相當觀待老師的功力,而此功力則必定是需要透過沈澱積累,以及對SEE內涵的熟悉度而來。

由此我們可以看見,SEE Learning並非止於知識的傳達,還大幅仰賴老師們對於SEE的熟悉,以及自己實踐與否。唯有當自己身體力行、裡裡外外成為一位充滿SEE精神的教育者,才能夠具體而微、提綱挈領地把SEE的精神用身教傳達出來。而這次兩位訪台的貴賓,就為我們做了最好的示範。

 

2024.03 訪台慈悲之行在台北(二):慈悲教育國際論壇

2024.03 訪台慈悲之行在台北(三):教育實踐分享會

 

分享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