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7.22
作者:李綠枝
2024臺灣竹構學苑所舉辦的四堂一系列選修課程, 由利仁教育基金會主辦,繼光工務所承辦。7月19日晚上是第一堂講座,我們來到台中舊市區的繼光工務所,榮獲2018年ADA新銳建築獎特別獎的繼光工務所,將頹敗四分之三世紀的台中市中區老屋,華麗轉身為保有老派氛圍的複合式空間。首先吸引我們的是開放廚房、和豐富的點心和冷飲,果然要抓住一個人的心、要先抓住他的胃,在這裡辦課程真是太有趣了,四十多位學員和講師、工作人員氣氛極佳!
這堂講座是甘銘源建築師主講,我也插花講說後半部分。前半堂,包括:前言—為什麼選擇竹子?當代竹構築材料工法的課題,竹建築十年歷程與實例分享;後半堂,包括:價值共創的社會實踐,竹構築的發展潛力。甘銘源建築師分享了一個建築專業者的探索,從環境倫理的角度出發,選擇竹子這樣一個有在地脈絡、且具永續潛力的材料,克服各種建築技術上的困難(說明竹子的特徵及生態,竹子之自然降解,竹材之保存處理技術,竹材之力學特性),發展出利於營建管理的接頭工法、與構築形式(例如竹桁架),也嘗試融入環境、造型的竹構築創作(竹薄殼的嘗試)。
我則分享我們從專業者的探索經驗轉換成為推動竹構教育,歷經2012年起大藏的竹構工作坊,臺灣竹會的竹構築指南、竹構人才培育,到2023年啟動「臺灣竹構學苑計畫」,以斗六糖廠做為竹構人才培育基地,竹構的實作課程終於將啟動。竹構學苑的實作課程,以師徒制竹構實作為主題課程,帶動實作構築風氣。竹構學苑啟動的前兩年選擇臺灣傳統竹構建築類型中,構架及屋架均為純竹構,其建築類型在文化意義、構造形態與工法技術上均具有獨特性,且現今仍有嚴謹的古法傳承之代表性建築類型作為實作主題。
最後,談到竹構築的發展潛力,我們提出:永續經濟、在地特色、生態素養三個面向。永續經濟含括沒落產業的振興與活化、從線性經濟到循環經濟,在地特色含括傳統傳承、新科技與新技術、創新設計。竹子是臺灣為數最多的經濟作物,和台灣在地的發展脈絡緊密連結,從竹林產地荒蕪、思考竹林演替,到竹子做為構築材料、工藝素材的永續利用,到竹構築、竹工藝做為在地文化基因的萃取,是生態素養學習很好的切入媒材。
講說後,參與的學員也很熱烈回應,有一位共好生活勞動合作社的夥伴分享地球花園計畫,希望運用更多自然材料做構築,使用者可以有居住自主權;有一位一級產業的竹農兼竹材供應者,對目前竹材沒有銷路感到憂心;有一位竹藝老師也是小學的童軍老師,已經帶領學童運用竹子在生活中等等。有許多竹子愛好者來參與,大家意猶未盡,看起來這樣竹構X竹藝講座是一個很好的交流機會。
分享到 更多文章